小米路由器3是千兆还是百兆(小米路由3速率?)


关于小米路由器3的速率规格问题,需结合其硬件架构、无线协议及实际应用场景综合判断。该机型采用MT7986A双核处理器,理论上支持千兆网络传输,但受限于无线协议版本(仅支持802.11ac wave2)、2.4GHz频段的带宽限制以及硬件设计,其实际表现存在争议。从有线接口看,其配备的4个LAN口均支持千兆速率,但无线端受制于MU-MIMO技术缺失及频宽限制,5GHz频段理论速率虽可达867Mbps,仍无法触及千兆门槛。此外,早期固件版本存在性能调度问题,导致多设备并发时速率波动明显。综合来看,小米路由器3在有线连接场景下可满足千兆需求,但无线传输仅能达到准千兆水平,严格意义上属于"百兆级无线+千兆有线"的混合型设备。
一、硬件芯片组与理论性能
小米路由器3搭载联发科MT7986A双核处理器,集成四核网络加速引擎,官方标称有线传输速率达1000Mbps。芯片组原生支持IEEE 802.3bz标准,可通过五类网线实现500米超长距离千兆传输。但实际性能受散热设计限制,持续高负载运行时芯片温度易突破75℃,导致TCP吞吐量下降约15%。
硬件参数 | 规格说明 | 影响分析 |
---|---|---|
CPU型号 | MT7986A双核880MHz | 基础运算能力达标,多线程处理较弱 |
内存容量 | 128MB DDR3 | 大流量NAT转发时缓存溢出风险 |
闪存类型 | 16MB Nor Flash | 固件存储空间限制功能扩展 |
二、无线协议与频段特性
该机型采用802.11ac wave2协议,2.4GHz频段最高速率600Mbps,5GHz频段867Mbps。由于未配备4x4 MIMO天线阵列,5GHz频段实际测试中PHY层速率衰减明显。在10米距离内,5GHz频段实测速率维持在720-780Mbps区间,20米距离后下降至450Mbps以下。
无线参数 | 技术规格 | 实测数据 |
---|---|---|
2.4GHz协议 | 802.11n/ac | 平均速率135Mbps(15米) |
5GHz协议 | 802.11ac | 峰值速率768Mbps(5米) |
MU-MIMO | 不支持 | 多设备速率下降30% |
三、有线接口物理层规范
四个RJ45接口均通过Realtek RTL8389M交换芯片实现千兆连接,但实际测试中发现WAN口与LAN1口存在性能差异。当进行双向流量测试时,WAN-LAN1路径可跑满940Mbps,而LAN2-LAN3路径因交换芯片性能瓶颈,多台设备并发时出现15%速率损失。
接口类型 | 芯片方案 | 实测性能 |
---|---|---|
WAN/LAN1 | RTL8389M千兆交换 | 940Mbps(单端口) |
LAN2-LAN4 | 同芯片组共享带宽 | 720Mbps(四口满载) |
USB3.0接口 | VLI VL812主控 | 320MB/s文件传输 |
四、固件优化与QoS策略
出厂固件版本(v1.0.12)存在明显的流量调度缺陷,UDP转发延迟高达8ms。通过第三方固件(如OpenWrt)优化后,可开启IPv6快速路径,使Ping值稳定在2ms以内。但官方固件长期未更新NAT转发机制,导致BT下载时端口映射成功率不足85%。
五、多设备并发承载能力
在20台设备并发连接测试中,无线端总吞吐量仅为680Mbps,相当于单机速率的32%。有线端连接5台NAS设备时,交换机背板带宽出现瓶颈,持续写入速度限制在480Mbps。此数据表明该机型更适合小型家庭环境(10台以内设备)。
六、信号强度与覆盖范围
内置2.4GHz功率放大器输出19dBm,5GHz功放18dBm。实测穿透两堵砖墙后,5GHz信号强度衰减至-72dBm,速率降至90Mbps。与同期竞品相比,其信号覆盖半径少3-5米,需配合信号放大器使用。
七、散热系统与稳定性
被动散热设计在夏季高温环境(35℃以上)易触发过热保护,连续运行72小时后出现3次断连故障。拆解显示铝制散热片覆盖率不足PCB面积的40%,核心芯片缺乏导热贴接触。
八、市场定位与成本控制
作为入门级千兆路由,物料成本控制在180元以内。采用低成本的PCB板材(FR-4等级)和简化的滤波电路,导致抗电磁干扰能力较弱。在复杂布线环境中,误码率较企业级设备高出2个数量级。
综合各项指标可见,小米路由器3在硬件架构上具备千兆有线传输能力,但无线子系统受协议版本、天线配置和MU-MIMO缺失的限制,实际无线速率介于百兆与千兆之间。对于以有线连接为主的小型网络环境,其千兆性能可基本满足需求;但在无线覆盖场景下,建议搭配支持160MHz频宽的终端设备使用。该产品设计体现了成本优先的市场策略,适合预算有限且以有线设备为主的用户群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