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什么时候覆盖全国 5G网络2020年能不能普及
266人看过
覆盖全国: 指5G网络信号在地理范围上基本通达全国所有县级及以上行政区域,并保证主要道路、景区及人口聚居区的连续覆盖。这侧重于网络基础设施的地理部署广度与可用性。
普及: 则指5G网络覆盖达到足够深度(室内外优质体验),5G终端持有率、用户渗透率、资费可承受度、以及依赖5G特性的成熟应用(如大规模物联网、超低时延工业控制、高清云服务)达到较高水平,使5G成为社会生产生活的普遍支撑。这包含了网络质量、终端、应用、用户接受度等多维度协同发展。2020年5G发展图景:起点而非终点 回顾2020年,中国5G发展呈现以下关键特征:
1. 基站建设初具规模: 三大运营商克服疫情影响,全年新建约60万个5G基站,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但总量仍远低于成熟的4G网络数百万的规模。
2. 覆盖集中于核心城区: 网络覆盖重点聚焦于省会、计划单列市、经济发达地市的核心城区、机场、高铁站、大型场馆等高流量区域。
3. 终端与套餐初步落地: 主流手机品牌均已推出5G机型,价格下探至中端市场;运营商推出5G套餐,但用户需换机换卡。
4. 应用生态萌芽期: 增强型移动宽带体验初步显现(如高速下载),但大量5G原生应用(如车联网、远程手术)尚处于试验或小规模试点阶段。
5. 用户渗透率较低: 尽管用户数增长迅速,但2020年底5G用户占移动用户总数的比例仍不高,处于早期接受者阶段。 显而易见:2020年是5G在中国规模商用的起步年,是“覆盖全国”宏伟蓝图的奠基阶段,距离网络深度覆盖、用户广泛普及、应用生态繁荣尚有显著差距。深度剖析:制约2020年无法覆盖全国与普及的核心因素1. 基站建设:一个庞大且耗时的系统工程
5G频率更高(尤其是毫米波),信号穿透力弱、传输距离短,实现相同覆盖效果所需基站密度远超4G(城区可能需要数倍)。选址、电力改造、配套传输建设、设备安装调试等环节极其耗时耗力。2020年的建设成果虽可观,但面对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仍是杯水车薪。
2. 频谱资源:中低频是广覆盖的生命线中国运营商主要获得的是2.6吉赫兹、3.5吉赫兹和4.9吉赫兹频段。其中,2.6吉赫兹(中国移动主力)覆盖能力相对较好,但容量有限;3.5吉赫兹(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主力)是主流频段,覆盖能力介于中间;4.9吉赫兹覆盖能力更弱。缺乏如700兆赫兹这样的“黄金”低频段用于广覆盖和深度穿透是早期制约覆盖广度与深度的关键瓶颈。低频段的规模部署需要时间。
3. 巨额投资与回报压力:运营商需精打细算5G网络建设投入巨大,单基站成本(含配套)显著高于4G。运营商面临巨大的资本开支压力。在市场需求不明朗、成熟商业模式有限的初期,投资必然优先投向高价值、高流量、有明确商业回报潜力的区域(即核心城区),难以在短期内不计成本地进行全国撒网式建设。
4. 产业链成熟度:需要时间协同进化从芯片、终端模组、网络设备到应用开发,整个5G产业链在2020年仍处于快速迭代阶段。终端价格虽在下降,但相比成熟的4G手机仍有差距,且功耗优化、稳定性仍需提升。垂直行业应用的开发、测试、标准化和推广更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
5. 应用场景驱动力:尚未形成爆发性需求对于普通消费者,2020年5G带来的最直观感知主要是网速提升,但缺乏“非5G不可”的杀手级消费应用。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2B场景潜力巨大,但其复杂性和定制化要求决定了落地和规模化需要时间,难以在短时间内驱动网络在非热点区域的迅速铺开。
6. 政策与规划:遵循有序推进原则国家层面的5G发展规划是分阶段、有序推进的。2020年的重点是打好基础、积累经验、培育生态,而非追求全域覆盖。政策引导和频谱分配策略也体现了这一分步走的思路。
通往全国覆盖与普及的路径图与关键时间节点 基于“适度超前”的建设原则和各方的规划,我们可以描绘大致的路径图:1. 2020年:重点覆盖奠基年
如前所述,完成核心城市重点覆盖,用户数开始积累。
2. 2021-2023年:规模覆盖攻坚与深度优化期基站建设持续加速,年均建设量维持高位。到2023年左右,累计基站数有望达到或超过200万个。
覆盖范围向所有地级市城区、县城城区以及重点乡镇、高速公路、高铁沿线等延伸,基本实现“市市通5G”。
700兆赫兹等低频段开始规模部署,显著提升农村及偏远地区的覆盖广度和深度。
独立组网模式大规模商用,端到端网络性能显著提升。
终端价格进一步亲民,5G手机成为市场绝对主流。
行业应用试点加速,部分场景开始规模落地。
3. 2024-2025年:全国覆盖基本达成与普及深化期
预期到2025年,5G网络将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县城及大部分乡镇,人口覆盖率有望达到较高水平(例如90%以上),基本实现地理意义上的“覆盖全国”。在用户渗透率方面,随着4G用户自然换机升级,渗透率将大幅提升,接近或达到普及状态。同时,丰富的5G应用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更多方面。
4. 2025年之后:深度覆盖与无缝体验追求期持续优化网络质量(室内深度覆盖、无缝切换),重点解决“覆盖洼地”问题。行业应用全面开花,5G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底座。网络与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深度融合,提供更智能的连接服务。
提速普及:各方如何协同发力?1. 运营商:持续投入与技术创新并行坚定投入: 按计划保障建网投入,优化投资结构。
技术降本: 推广多频段协同组网,利用中低频提升覆盖效率;采用更节能的设备、智能运维降低运营成本。
共建共享: 深化铁塔、管道、室内分布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最大限度节约资源、加速覆盖(如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的全面共建共享)。
2. 政府:政策引导与资源保障
频谱政策: 适时释放更多优质频谱资源(如低频段),优化频谱分配和使用规则。
配套支持: 简化基站建设审批流程,开放公共资源(如路灯杆、监控杆)用于小微基站部署,保障电力供应。
产业扶持: 鼓励5G在工业、医疗、教育等垂直领域的应用创新和示范推广,通过专项、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产业发展。
标准与安全: 推动国际国内标准制定,加强网络安全保障。
3. 产业链:加速成熟与生态构建
芯片与终端: 持续降低芯片和终端成本,提升性能、降低功耗,丰富终端形态(模组、行业终端)。
设备商: 提供更高性能、更低成本、更易部署的基站与核心网设备。
应用开发者: 积极探索开发面向消费端和行业端的5G原生应用,创造新的价值。
4. 用户认知:培育需求与提升体验
加强5G知识普及,让用户理解其价值。运营商和手机厂商需提供更优质的5G服务体验,通过切实的应用场景(如高清直播、云游戏、智慧家庭)吸引用户主动升级。
展望未来:5G将如何重塑社会? 当5G真正覆盖全国并实现普及,其影响将远超更快的网速:普惠连接: 弥合数字鸿沟,让偏远地区也能享受高速宽带和数字化服务。
产业革命: 工业互联网、自动驾驶、远程医疗、智慧农业等获得强大支撑,推动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和效率变革。
生活变革: 智慧城市管理更高效,家庭娱乐更沉浸,远程工作协作更顺畅。
创新沃土: 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前沿技术提供广阔舞台,催生未知的新业态、新模式。耐心与信心并存 5G网络的全国覆盖与普及绝非一蹴而就。2020年作为起点,其历史意义在于开启了这场变革的序幕。受制于物理规律、经济规律与产业规律,其全面铺开需要数年时间的持续建设和生态培育。展望未来几年,随着技术演进、成本下降、政策支持深化和应用的爆发,5G将按计划、分阶段地逐步覆盖神州大地,并最终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血脉,成为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用户需要的是对技术演进规律的合理预期,以及对未来数字化生活的坚定信心。
354人看过
391人看过
232人看过
358人看过
83人看过
414人看过
.webp)

.webp)
.webp)
.web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