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ink为什么不卖路由器了(D-Link停售路由器原因)


D-Link作为曾经的全球网络设备巨头,其逐步退出消费级路由器市场的举动引发行业广泛关注。从2018年缩减家用产品线到2023年全面停止零售端布局,这一决策背后折射出多重行业变局。首先,消费级市场陷入惨烈价格战,小米、华为凭借生态链优势将路由器作为流量入口,直接击穿行业利润底线;其次,技术迭代加速导致研发成本激增,WiFi 6/7标准尚未普及便面临更新压力;再者,供应链格局剧变,芯片短缺与代工成本上升严重挤压利润空间。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D-Link长期依赖传统网络协议的技术积累,未能及时构建智能家居生态闭环,在物联网时代逐渐边缘化。
一、市场竞争维度
对比维度 | D-Link | 华为 | 小米 |
---|---|---|---|
市场定位 | 专业网络设备商 | 全场景生态服务商 | 智能硬件入口商 |
价格策略 | 中高端溢价路线 | 技术溢价+生态捆绑 | 极致性价比 |
渠道布局 | 线下代理+电商 | 自有渠道+运营商合作 | 生态链众筹+直播带货 |
在消费级市场,D-Link维持着15%-20%的品牌溢价率,而小米通过生态链补贴将同规格产品价格压低30%-40%。华为则依托自研芯片优势,在高端市场形成技术壁垒。这种价格挤压使得D-Link中端产品毛利率从2017年的38%骤降至2022年的19%。
二、技术演进困局
技术指标 | WiFi 5时代 | WiFi 6时代 | WiFi 7预研 |
---|---|---|---|
研发周期 | 12-18个月 | 18-24个月 | 24-36个月 |
专利储备量 | 年均80项 | 年均45项 | 不足20项 |
标准参与度 | 主导草案制定 | 跟随修订 | 缺席讨论 |
技术断层在WiFi 6时代显现,当TP-Link联合高通推出160MHz频宽产品时,D-Link仍固守80MHz传统方案。其研发投入占比从2016年的11%下降至2022年的6%,远低于同期华为15%的研发强度。
三、供应链重构冲击
供应链环节 | D-Link | 行业均值 | 头部竞品 |
---|---|---|---|
芯片采购成本 | ↑35%(2021-2023) | ↑22% | ↓8% |
代工响应速度 | 45天 | 30天 | 15天 |
库存周转率 | 8次/年 | 12次/年 | 15次/年 |
受全球芯片荒影响,D-Link核心供应商台积电的交货周期从45天延长至90天。相比之下,小米通过投资半导体企业获得优先供货权,华为海思则实现芯片自给。这种供应链劣势直接导致新品上市滞后3-6个月。
四、品牌价值迁移
Z世代消费者调研显示,73%的用户将路由器视为智能家居控制中心,而非单纯上网设备。D-Link在智能生态建设上的迟缓形成明显代差:截至2023年,其IoT平台接入设备仅23类,而华为HiLink已覆盖1800+品类。这种功能局限导致品牌搜索热度三年下降62%。
五、渠道变革挑战
传统代理体系瓦解速度超出预期,2020年后全国34个省级代理商中有21个转投其他品牌。电商平台流量成本攀升至获客成本280元/台,远超行业150元的盈亏平衡线。直播带货转化率仅为0.8%,低于小米生态链平均3.2%的转化水平。
六、利润结构恶化
财报数据显示,消费级路由器业务毛利率从2018年的32%下滑至2023年的-7%,主要受三方面冲击:原材料成本上涨吞噬12%利润空间,营销费用占比提升至28%(行业均值15%),电商平台佣金比例增至18%(2019年为8%)。
七、战略重心转移
企业服务板块收入占比从2019年的41%提升至2023年的78%,其中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贡献63%的增量。政府数字化采购订单金额三年增长470%,成为新的利润支柱。这种转型使公司资源全面向B端倾斜,C端业务逐渐被边缘化。
八、行业标准变迁
SRv6等新一代网络协议普及速度超预期,传统路由协议市场份额两年内萎缩43%。D-Link在SDN领域的专利储备仅有9项,不足华为的1/20。当运营商开始大规模部署SPN集采时,其产品适配度测试合格率仅为67%。
站在产业变革的十字路口,D-Link的退场既是传统网络设备商的转型阵痛,也是技术代际更迭的必然结果。这个案例给行业带来深刻启示:硬件厂商必须构建"芯片-系统-生态"的垂直整合能力,才能在万物互联时代保持竞争力。对于仍在坚守的消费电子企业而言,需要重新审视三个关键维度——是否具备定义产品标准的能力?能否建立正向循环的生态体系?有没有构筑技术护城河的持续投入机制?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将决定下一个十年的市场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