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T知识门户
核心定义与历史脉络
在移动通信技术演进的宏大叙事中,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扮演着承前启后的关键角色。它并非单一技术的指称,而是一个时代技术标准的集合体,核心特征在于全面采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来传输语音和数据信息,替代了以模拟信号传输为主的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其兴起的主要背景是为了解决第一代系统固有的频谱利用率低下、语音质量不稳定、通信保密性差以及无法支持非话务业务等关键瓶颈。这一代技术的标准化工作主要由国际电信联盟和国际性行业组织推动,最终形成了以全球移动通信系统标准与基于码分多址技术的标准为两大支柱的全球格局。其商用部署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在随后的十余年间迅速席卷全球,成为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移动通信市场的绝对主导力量。 核心技术架构剖析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技术体系主要围绕着几个核心要素构建,共同实现了从模拟到数字的质变。首要的核心是数字化语音编码技术。此代系统普遍采用诸如全速率、增强型全速率等先进的语音编码算法,将模拟的声音信号高效地压缩转换为数字比特流。这不仅大幅提升了语音质量,降低了背景噪音,更显著提高了频谱资源的利用效率。 多址接入技术的突破是区分不同第二代标准的核心标志。全球移动通信系统标准采用了时分多址与频分多址结合的空中接口方式。它将每个分配的频点按时间划分为多个时隙,允许多个用户在不同的时间段共享同一频率资源进行通信,这极大地提升了网络容量。另一种重要标准则选择了码分多址技术路径。它允许多个用户同时在同一频率上通信,依靠独特的伪随机码序列来区分不同用户的信息,具有抗干扰能力强、软容量等优势。 蜂窝网络结构是支撑大规模商用的基础。整个覆盖区域被划分为众多六边形的小区(蜂窝),每个小区由一个基站负责无线信号的收发。通过频率复用技术,相同的频率可以在相隔足够远的不同小区重复使用,从而在有限的频谱资源内支撑庞大的用户规模。用户在不同小区间移动时,系统会自动执行切换过程以保持通话连续性。 与第一代系统相比,第二代在安全性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引入了用户身份模块卡,作为存储用户身份信息和密钥的安全载体,实现了用户身份认证。同时,采用了复杂的加密算法对空中接口传输的语音和数据信息进行加密,有效防止了通话被窃听和用户身份被非法克隆。 尽管主要设计目标是语音通信,但第二代系统开创性地引入了低速数据承载能力。全球移动通信系统标准通过电路交换数据业务或短消息服务承载数据。前者为用户建立一条专用的、速率较低的(通常九千六百比特每秒或十四点四千比特每秒)端到端数字通道用于数据传输,如早期的手机上网;后者则利用信令通道传输简短文本信息,因其便捷和低成本迅速风靡全球。基于码分多址技术的标准也提供了类似的低速数据业务能力。 主导性技术标准详解 在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家族中,两大核心标准塑造了全球市场: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标准:这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第二代移动通信标准,起源于欧洲,但最终被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所采纳。其技术基石是时分多址与频分多址结合。它工作在多个频段,包括常见的九百兆赫兹和一千八百兆赫兹。全球移动通信系统标准拥有高度完善的国际漫游规范,用户几乎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接入当地的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网络。其强大的生态系统涵盖了网络设备、终端设备、芯片、应用开发等全产业链。 基于码分多址技术的标准:该标准主要在北美、韩国以及部分其他国家和地区部署。其核心技术是码分多址接入,工作在特定的频段(如八百兆赫兹频段)。与全球移动通信系统标准不同,它最初并非为全球统一标准设计,导致存在多个互不兼容的版本,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国际漫游的便利性。然而,它在语音容量和覆盖性能方面具有一定特色。 此外,还存在一些区域性标准,如在日本广泛部署的个人数字蜂窝电话系统标准,它采用了时分多址技术并进行了独特的设计优化,但在全球影响力上无法与前两者匹敌。 划时代的影响与深远的社会变革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商业化成功,对全球社会、经济、科技产生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性影响。移动通信设备从第一代的“大哥大”形象彻底蜕变。得益于数字芯片集成度的提高和技术的成熟,手机变得小巧、轻便、美观且功能逐渐丰富,从奢侈品迅速走向大众消费品。手机厂商如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等迎来了黄金时代,手机设计成为时尚潮流的重要元素。 该技术极大地降低了移动通信的门槛和使用成本。运营商的竞争加剧以及设备成本的下降,使得手机价格和服务资费快速下滑,用户数量呈现爆炸式增长。移动通信不再仅仅是商务人士的专属,而是真正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们日常沟通不可或缺的工具,极大地提升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和人际连接的紧密度。 低速数据业务,尤其是短消息服务的普及,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现象。短信因其私密性、便捷性和低成本,成为人们日常沟通、情感表达、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催生了独特的“拇指文化”和短信语言(如“886”、“MM”等)。短信投票、短信点播、短信信息服务等应用层出不穷,成为移动增值业务爆发的起点,为运营商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也孕育了早期的移动内容产业。 第二代网络的全球广泛覆盖和标准化漫游协议,使得国际间的人员流动和商务活动更加便利。用户出国只需更换当地的用户身份模块卡,即可使用本地网络服务,极大地促进了全球化进程。 该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通信设备制造业(如交换机、基站)、终端制造业、芯片设计制造业、软件开发业以及相关服务业的全面繁荣,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海量的就业机会。通信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也成为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虽然第二代网络的数据能力有限,但其支撑起来的基础移动数据业务(如无线应用协议上网),首次让用户能够“移动”地访问互联网信息,尽管体验不佳,却成功培育了用户对移动互联网的需求,为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及其高速移动宽带应用扫清了市场认知障碍,完成了重要的用户教育过程。 技术局限与演进迭代 随着时间推移和信息消费需求的升级,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内在局限性日益凸显。其最核心的短板在于有限的数据传输速率和基于电路交换的低效数据传输机制。这使得诸如高质量音乐下载、视频流媒体、实时在线游戏等需要高带宽、低时延的现代移动互联网应用完全无法在该网络上实现。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并提升竞争力,在向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完全过渡之前,全球移动通信系统标准阵营推出了重要的增强型技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它引入了分组交换的核心思想,在现有的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网络架构上叠加了分组域,理论上能提供最高一百七十一千比特每秒的数据速率,实现了“准宽带”的体验,被业界称为“二代半”技术。随后推出的增强数据速率全球移动通信系统演进技术进一步提升了速率,被称为“二代七五”技术。 基于码分多址技术的标准也推出了类似的演进路线,即码分多址2000标准的第一阶段增强版本。这些增强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户对移动数据日益增长的需求压力,延长了第二代网络的生命周期,并为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平滑演进提供了宝贵的过渡期和运营经验。然而,它们终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带宽瓶颈。最终,以提供更高频谱效率、更快数据传输速率、更强大多媒体支持为目标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如宽带码分多址接入、码分多址2000标准的第二阶段增强版本)逐步登上历史舞台,开启了真正的移动宽带时代。尽管如此,第二代网络凭借其卓越的覆盖广度、语音质量和设备渗透率,在全球许多地方仍作为基础语音网络和后备网络长期存在。
241人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