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ATX,全称为Advanced Technology eXtended,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计算机主板规格标准,由英特尔公司于1995年推出,旨在替代早期的AT(Advanced Technology)标准。ATX规范定义了主板的物理尺寸、布局、电源接口以及散热要求,从而促进了电脑硬件的兼容性和模块化设计。这一标准不仅适用于主板,还延伸至电源供应器、机箱和其他组件,成为现代台式电脑的基础架构之一。ATX的引入简化了电脑组装过程,提升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维护性,对个人电脑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史背景
ATX标准的诞生源于1990年代中期计算机技术的快速演进。当时,AT标准存在诸多局限性,如电源管理不便、散热效率低以及组件布局混乱。英特尔在1995年发布了ATX 1.0规范,通过重新设计主板尺寸和接口位置,解决了这些问题。例如,ATX主板采用了更大的版型(通常为305mm x 244mm),并引入了软关机功能和改进的电源连接器。这一创新迅速被业界接受,并成为主流标准,推动了电脑硬件的标准化和成本降低。
主要特点
ATX标准的核心特点包括其尺寸规格、电源管理和扩展性。主板尺寸通常为12英寸 x 9.6英寸(约305mm x 244mm),提供更多的扩展插槽和连接端口,如PCI和AGP槽。电源方面,ATX定义了20针或24针的主电源接口,支持软关机和唤醒功能,从而提升能效。此外,ATX注重散热设计,通过优化组件布局和风扇位置,改善空气流通,减少过热风险。这些特点使得ATX主板易于集成到各种机箱中,并支持高性能组件,如多核处理器和高端显卡。
应用领域
ATX标准主要应用于台式电脑领域,涵盖家用、办公和游戏系统。由于其兼容性和灵活性,ATX主板成为DIY电脑爱好者和专业制造商的首选。它们支持多种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和macOS(通过Hackintosh),并广泛应用于服务器、工作站和娱乐设备。随着时间的推移,ATX衍生出变体如Micro-ATX和Mini-ITX,以适应不同尺寸需求,但标准ATX仍在高性能电脑中占据主导地位,体现了其在技术演进中的持久 relev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