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T知识门户
核心定义:在计算机技术领域,术语“并口”特指“并行端口”(Parallel Port)。它是早期个人计算机(PC)及其兼容机上一种极其重要的标准输入/输出(I/O)接口,核心功能在于实现计算机主机与外部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其名称“并行”直接来源于其工作原理:它能够通过一组(通常是8条或更多)物理线路同时传送多个二进制数据位(bit),即在同一个时钟信号节拍内完成多位数据的传输,这与每次只传送一位数据的“串行端口”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并行传输机制在特定历史时期带来了显著的速度优势。
接口形态:并口在计算机机箱后部通常呈现为一个25针的D型阴性(母头)接口插座,其针脚排列遵循特定行业标准(如Centronics标准的变种)。这种物理形态使其非常易于识别,且连接相对牢固。配套的连接线缆一端为插入计算机的25针公头,另一端则根据连接的设备不同而变化,最常见的是用于连接打印机的36针Centronics接口。 技术原理:并口传输数据的基础是“并行”。标准并行端口(SPP)主要使用8条数据线(D0-D7)来同时传递一个字节(Byte)的8个位。此外,它还包含多条控制线(如选通Strobe、初始化Init、选择输入SlctIn等)和状态线(如忙Busy、应答Ack、缺纸PaperEnd等),用于管理数据传输的握手过程、设备状态反馈以及控制信号传递。数据、状态和控制信号在各自独立的线路上同步或异步传递,协调完成一次信息交换。 应用场景:在个人计算机发展的黄金时代(大致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并口几乎是连接打印机的唯一主流选择,因此它常被直接称为“打印机接口”或“打印口”。除了这个核心任务,并口也曾广泛用于连接其他外部设备,如早期的扫描仪、某些型号的移动硬盘(Zip驱动器)、磁带备份机、甚至用于计算机之间的直接数据传输(通过Laplink线缆)以及一些工控设备和编程器等。 历史地位与更替:并口,特别是其增强型版本(EPP、ECP),在USB接口兴起之前,是高速外设连接的重要支柱。它极大地推动了个人打印机、外置存储等设备的普及。然而,随着通用串行总线(USB)技术的成熟与大规模应用,并口在多方面相形见绌:USB具有更高的理论传输速度、支持热插拔、接口体积小巧、可同时连接大量设备(通过集线器)、供电能力更强,且配置管理更为简便。因此,自21世纪初以来,并口在消费级计算机主板和笔记本电脑上逐渐被淘汰,让位给USB接口。如今,在新设备上已难觅其踪,但在一些特定工业控制设备或老旧系统中可能仍有使用。物理结构与接口规范:计算机并口的核心物理载体是一个符合DB-25规范的25针D型阴性插座。其针脚定义遵循由Centronics公司提出并经由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1284标准规范化的信号分配方案。这25个针脚被严谨地划分为三大功能组:首要的是8条数据输出线(D0至D7),构成并行传输的骨干,负责承载实际的信息流。其次是5条状态输入线(如Busy忙信号、Ack应答信号、PaperEnd缺纸、Select联机状态、Error错误),用于实时反馈外设的运行状况给主机。再次是4条控制输出线(包括Strobe选通信号、Init初始化、AutoFeed自动换行、SelectIn选择输入),用于主机下达操作指令和协调传输时序。其余针脚则承担接地和特殊功能(如部分模式下的双向数据使能)。连接电缆的一端匹配主机的25针接口,另一端则常采用36针的Centronics接口(用于打印机)或特殊的对等传输接口(如用于计算机互联的Direct Cable Connection)。
工作模式演进与技术细节:并口并非一成不变,其传输能力随着技术需求而不断进化,主要经历了三种重要模式:标准并行端口模式:这是最原始的模式,数据传输为单向(主机到外设),主机通过置位数据线并发送Strobe选通脉冲通知外设读取。外设则利用Busy线告知自身状态(是否可接收数据),并通过Ack线发送脉冲确认数据接收成功。每次传输前需要多次握手,速度慢(约150KB/s),主要用于点阵打印机和早期设备。
增强型并行端口模式:旨在解决速度瓶颈和实现部分双向通信。EPP的核心改进在于将部分握手逻辑硬件化,显著缩短了数据传输周期。它定义了四种操作周期:数据写、数据读、地址写、地址读。通过硬件自动处理选通时序,极大提高了速度(可达2MB/s),并首次允许数据从外设向主机传输(主要用于读取状态信息或少量数据),适用于硬盘、光驱、网卡等高带宽设备。
扩展能力端口模式:这是并口技术的巅峰模式,在保持高速(与EPP相当甚至略快)的同时,引入了两大关键特性:首先,支持直接内存访问(DMA)和可编程中断(IRQ),允许数据在内存与外设间直接传输,大幅降低处理器负担,尤其利于扫描仪等需要大块数据连续传输的设备。其次,内置了先进先出(FIFO)缓冲区和实时数据压缩(RLE)功能(需设备支持),进一步优化了数据吞吐效率。ECP通过双向8位数据通道和更加复杂的协商协议实现了全双工潜力(尽管实际应用仍以半双工为主),并提供了更精细的设备寻址能力。
历史发展脉络与技术定位:并口的雏形可追溯至1970年代Centronics公司为其点阵打印机设计的接口。随着1981年IBM个人计算机(IBM PC)的问世并集成了基于Centronics的并行接口,这一标准迅速成为行业事实规范。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它是个人计算机连接打印机的绝对主流,以至于“打印机端口”几乎成为其代名词。IEEE 1284标准(1994年发布及后续修订)的建立,正式统一了物理接口、电气特性和工作模式(包括SPP、EPP、ECP、双向字节模式等),解决了兼容性问题,并推动了增强模式的普及。在USB 1.0/1.1时代,并口的增强模式(尤其EPP/ECP)在速度上仍具竞争力,甚至在易用性上有一定优势(无需额外驱动)。这使得并口在打印机、扫描仪、外置存储等领域得以延续生命。然而,其固有的缺点(如接口体积大、不支持热插拔、线缆长度受限、设备扩展性差、配置复杂)始终存在。 经典应用实例:打印机连接:这是并口最核心、最广泛的应用。从早期的针式打印机、中期的喷墨打印机到早期的激光打印机,绝大多数都依赖并口连接。其稳定性和在当时相对较高的带宽(相比串口)满足了打印数据流的传输需求。
扫描仪连接:在USB普及前,许多中低端平板扫描仪采用并口(常要求ECP模式)。利用并口的带宽和DMA能力传输扫描生成的大量图像数据,成本低于专用的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SCSI)卡方案。
外置存储设备:如Iomega Zip驱动器、某些型号的移动硬盘盒和磁带备份机曾提供并口版本。利用EPP/ECP模式提供的较高速度进行数据传输,作为当时软盘的重要替代方案或备份解决方案。
计算机间点对点传输:使用特殊的“Laplink线缆”(内部跳线连接特定针脚),在两台计算机的并口之间建立直接连接。通过专用软件(如Interlink、Laplink、DOS的Direct Cable Connection),可以实现文件传输甚至远程控制,是早期没有网络环境时的重要数据共享手段。
专用设备接口:在工业控制、仪器仪表、编程器(如单片机编程器)、早期的软件加密狗(Dongle)等领域,并口因其接口简单、编程控制相对直接(通过直接读写端口地址),常被用作低成本的数据采集或设备控制接口。
衰落原因与技术更替:通用串行总线(USB)技术的崛起和成熟是并口被淘汰的根本驱动力。USB带来了革命性的优势:显著更高的理论传输带宽(USB 1.1为12Mbps,USB 2.0高达480Mbps,远超EPP/ECP的2-3MB/s即16-24Mbps);真正的热插拔支持,用户无需重启计算机;强大的总线供电能力,可为多种设备直接供电;采用小巧统一的连接器(Type-A/B/mini/micro等);通过集线器实现强大的多设备扩展能力(理论上127台);以及更智能的即插即用和集中管理(操作系统层面驱动模型)。这些优点完美解决了并口的所有主要缺陷。此外,诸如火线(IEEE 1394)等高速串行接口也在特定领域(如视频采集)对并口构成竞争。随着USB接口在新计算机上成为绝对标配,主板制造商为降低成本、节省空间,逐步移除了对并口的原生支持。操作系统厂商也减少了对并口的优化支持。最终,主流外设制造商(尤其是打印机和扫描仪)全面转向USB接口,并口彻底失去了存在的市场基础,退出了主流历史舞台,仅在一些特定遗留系统或特殊工业场景中残存。
143人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