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与概述 并口,全称为并行端口,是一种计算机硬件接口标准,主要用于高速数据传输。它通过多条数据线同时发送数据位,从而实现比串行端口更快的传输速率。并行端口的典型应用包括连接打印机、扫描仪、外部存储设备等外围设备。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并口成为个人计算机的标准配置,尤其在办公和家庭环境中广泛使用。其设计基于并行通信原理,数据以字节或字为单位同时传输,减少了传输时间,但受限于电缆长度和信号干扰。
历史背景 并口的起源可追溯至1970年代,由Centronics公司为打印机接口开发。最初采用36针连接器,后来演变为25针D-sub接口,成为IBM PC兼容机的标准。1980年代,IEEE制定了IEEE 1284标准,统一了并口的电气和机械规格,支持双向数据传输和多种模式,如ECP(Extended Capabilities Port)和EPP(Enhanced Parallel Port),提升了兼容性和性能。并口在1990年代达到巅峰,但随着USB和FireWire等接口的兴起,其使用逐渐减少。
主要特点 并口的主要优势在于其高速传输能力,典型速率可达2MB/s,适用于数据密集型设备。它支持即插即用功能,但在早期系统中需要手动配置IRQ和I/O地址。并口接口通常采用DB-25或Centronics连接器,电缆长度限制在3米以内,以避免信号衰减。此外,并口具有较好的可靠性,但在多设备环境下易受电磁干扰影响。现代计算机已很少内置并口,但通过适配器仍可连接老式设备。
应用领域 并口最初主要用于打印机连接,成为“打印机端口”的代名词。它还应用于扫描仪、zip驱动器和某些工业控制设备,如数据采集系统。在教育和研发领域,并口曾用于接口实验和原型开发。尽管已被USB取代,但并口在遗留系统、复古计算和特定工业应用中仍有价值,体现了计算机接口技术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