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T知识门户
核心规定
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及相关国际航空运输规定,乘客随身携带上飞机的充电宝(移动电源),其额定能量值有明确限制。该限制是航空安全的核心考量,直接决定了充电宝是否能合法登机。乘客在出行前务必自行确认所携带充电宝的规格参数。 能量计算基础 判断充电宝能否上飞机,关键不在于单纯的毫安时(mAh)数值,而在于其额定能量值,单位为瓦时(Wh)。额定能量值是更为科学的安全评估指标。乘客需查看充电宝本体上标注的额定容量(单位:毫安时,mAh)和工作电压(单位:伏特,V),并通过特定公式进行换算。 能量限额标准 民航规定将携带充电宝分为三种情况:其一,额定能量小于或等于100瓦时的充电宝,在符合其他规定(如标识清晰、个人自用等)的前提下,通常允许随身携带,无需航空公司额外批准,并且可携带数量通常有限制(如不超过两个)。其二,额定能量大于100瓦时但小于或等于160瓦时的充电宝,属于需经航空公司事先批准的范畴。乘客必须在购票或值机时主动向所乘航空公司申报并获得书面许可后方可携带,且每位乘客通常仅允许携带一个这样的充电宝。其三,额定能量超过160瓦时的充电宝,无论是作为随身行李还是托运行李,均严格禁止携带上飞机。 重点注意事项 除能量限制外,还需严格遵守:所有充电宝必须由乘客随身携带,严禁放入托运行李中托运。充电宝本体必须具备清晰、完整、未磨损的标识,明确标注额定容量(mAh)和/或额定能量(Wh)、电压(V)、品牌型号等信息。对于标识模糊不清、无法辨识、无任何标识或经过改装的三无产品,无论其实际容量大小,机场安检部门一律禁止携带。飞行全程,充电宝禁止开启使用,禁止进行充电操作。航空安全规定的依据
民航对于充电宝的严格管控,核心原因在于锂电池的潜在风险。锂电池在遭受物理损伤(如挤压、穿刺)、内部短路、过热或过度充电等异常情况下,存在发生热失控的风险,可能导致冒烟、起火甚至爆炸。飞机客舱属于密闭高压环境,万米高空一旦发生此类事故,扑救极其困难,后果不堪设想。国际民航组织及各国航空管理机构(如中国民航局、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欧洲航空安全局)均将含锂电池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包括充电宝)列为重点监管的航空危险品,制定了全球通行且不断细化的运输规则,旨在最大限度保障飞行安全。 毫安时与瓦时的换算逻辑 毫安时(mAh)表示电池的电荷容量,而瓦时(Wh)才是衡量电池储存能量的单位,两者通过工作电压(V)进行关联。换算公式为:额定能量(瓦时, Wh) = 额定容量(毫安时, mAh) × 工作电压(伏特, V) ÷ 1000。这是判断充电宝是否合规的唯一科学依据。例如:一款标注为20000mAh、3.7V的充电宝,其额定能量 = 20000 × 3.7 ÷ 1000 = 74Wh,符合小于100Wh的标准,通常允许携带。另一款标注为30000mAh、3.7V的充电宝,额定能量 = 30000 × 3.7 ÷ 1000 = 111Wh,大于100Wh但未超过160Wh,则必须经航空公司批准。若一款标称50000mAh但电压仅为3.7V的充电宝(理论计算185Wh),则因远超160Wh上限而禁止携带。乘客需自行查找充电宝本体上的参数并完成计算。 不同能量区间的携带细则解析 100Wh及以下:这是最常见的合规区间。满足以下条件可携带:标识清晰完整;仅供个人自用;通常每位旅客携带数量有限制(国内航班普遍规定不超过2个),具体数量上限可能因航空公司略有差异;必须全程置于随身行李或手提包中,严禁托运;飞行中禁用禁充。乘客在安检时可能需要单独取出备查。 100Wh至160Wh:此区间的充电宝携带属于“特批”性质。乘客需在购票后、航班起飞前,尽早(通常建议至少提前48-72小时)主动联系所乘坐航班所属航空公司的官方客服或售票柜台,进行申报。航空公司会根据机型、航班安全评估等因素决定是否批准。获得批准后,乘客需携带航空公司的书面许可证明(可能是邮件、短信或纸质文件)到机场办理值机和安检手续。每位乘客通常仅被允许携带一个此类充电宝,同样必须随身携带、禁托禁用禁充。未提前申报并获得许可,在机场临时申报极有可能被拒绝。 超过160Wh:无论容量多大、用途如何,均严格禁止以任何形式(随身或托运)带上民航客机。此规定无任何例外情况。 标识要求与三无产品的风险 清晰、完整、未破损的标识是安检人员判断充电宝合规性的唯一依据。标识必须包含:额定容量(mAh)和/或额定能量(Wh)、额定电压(V)、生产厂家或品牌、型号等信息。标识磨损、字迹模糊、参数被贴纸覆盖、或本身就是无任何标识的“白板”充电宝,无论其真实容量是否合规,都会被视为无法确认能量的“三无产品”,安检时一律禁止携带。切勿自行估算或相信卖家口头承诺的参数。 携带与使用的具体限制 所有合规携带的充电宝,必须始终放置在随身行李(如背包、手提袋)中,或拿在手上。在任何情况下,都绝对禁止放入托运行李箱中进行托运。这是因为行李舱环境复杂,容易受到挤压碰撞,且万一发生火情难以及时发现和处置。在飞行全程(从舱门关闭至舱门开启),必须确保充电宝处于关闭状态(即使连接手机等设备,只要充电宝本体有物理开关,也建议关闭),禁止使用充电宝为其他设备充电,也禁止对充电宝本身进行充电。这是防止任何可能的电路异常引发风险。 特殊情况的应对措施 超大容量需求:对于额定能量超过160Wh的刚性需求(如专业摄影、医疗设备),唯一合法的途径是联系航空公司货运部门,按照危险品运输规定办理特殊货运手续,这需要专业包装和申报,流程复杂且费用高昂,普通旅客几乎不会涉及。 标识不清或争议:若充电宝标识磨损但乘客确信其合规,最稳妥的做法是携带购买凭证(发票)或产品说明书,上面应有清晰参数,供安检人员参考。但最终决定权仍在安检部门,建议提前准备备用方案(如联系送机人员取回或按规定弃置)。 国际航班差异:虽然核心规定(能量限制、禁托、禁用)全球基本统一,但具体执行细节(如申报100-160Wh充电宝的流程、可携带100Wh以下充电宝的数量上限)可能因目的地国家或航空公司政策有细微差别。建议出行前查询所乘航空公司官网及目的地国家民航管理机构的最新规定。 违规携带的后果 违反规定携带充电宝,后果严重。在安检环节被发现携带禁运(如超大容量、三无产品)或未申报的超限(100-160Wh未获批)充电宝,安检人员将依法予以暂扣或要求旅客自行处理(如寄存、交由送机人带回、或按规定放弃)。若试图将充电宝放入托运行李中被查出,可能导致行李被开箱检查甚至被拒绝托运,耽误行程。故意藏匿或谎报行为性质更为严重,可能面临民航管理部门的警告、罚款等行政处罚,甚至影响个人征信及后续乘机。最坏情况下,若因违规携带导致安全事故,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实用出行建议 出行前务必检查所有充电宝的标识是否清晰完整,仔细核对额定容量(mAh)和电压(V),并准确计算出额定能量(Wh)。优先选择标识规范、能量明确小于100Wh的知名品牌产品。对于能量在100Wh至160Wh之间的充电宝,务必提前联系航空公司完成申报并获得书面许可。建议将充电宝、相关证明文件(批准文件、购买凭证)放在随身行李容易取放的位置,以配合安检检查。在机场遇到不确定的情况,应主动咨询安检人员或航空公司工作人员,切勿强行闯关或抱有侥幸心理。遵守规定是保障自身和他人航空安全的基本义务。
444人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