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核心规定:基于额定能量的严格分级
民航安全规则对携带充电宝的限制,其核心依据是充电宝内部锂电池的额定能量值,单位是瓦时(Wh)。这个数值直接反映了电池潜在的能量储存水平,是评估其在机舱密闭、温差气压变化等特殊环境下安全风险的关键指标。全球主流航空管理机构(如国际民航组织ICAO、中国民航局CAAC、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等)在此标准上高度协同。 1.
100瓦时(Wh)及以下:自由携带区间 • 此能量范围内的充电宝被视为风险可控,旅客可将其放入随身行李自由携带登机,通常无需提前向航空公司申报或申请特别许可。
• 数量限制相对宽松,绝大多数航空公司允许每位旅客携带2块此类充电宝。这是市面上绝大多数手机、小型平板电脑所使用的便携充电宝的能量上限(例如,常见容量如10000毫安时、标称电压3.7V的充电宝,额定能量约为37Wh)。
• 即使在此区间内,清晰、完整、不易脱落的能量标识仍是必备条件。 2.
100瓦时(Wh)至160瓦时(Wh):有条件许可区间 • 此区间能量等级较高,潜在风险增大,因此必须事先获得所搭乘航班所属航空公司的正式书面批准(批准函、邮件确认等形式)。未经该特定航司明确许可,严禁携带。
• 航空公司审批时会考虑机型、航班状况等多种因素,拥有最终决定权。并非所有申请都能获得批准。
• 数量限制极为严格,通常每位旅客仅被允许携带1块此类充电宝(例如,部分适用于笔记本电脑的高容量充电宝或专业摄影设备备用电源可能在此区间)。
• 获得批准后,务必打印或保存好电子版许可文件,在值机、安检时可能需要出示。 3.
160瓦时(Wh)以上:绝对禁止区间 • 额定能量超过160瓦时的充电宝,由于其巨大的能量储存和潜在安全风险,被全球航空业一致严格禁止以任何形式(随身携带或托运)运输上客机。
• 此禁令没有例外情况,常见于大型移动电源或特定工业设备电池。 4.
标识不明或损坏:一律禁运 • 无论实际能量大小,任何外壳上未能清晰标注额定能量值(Wh)或必要参数(mAh和V),或者标识信息模糊不清、被磨损、被撕毁、被涂抹导致无法辨识的充电宝,均被视为不合规产品,将被禁止携带登机和托运。这是为了防止无法判断风险等级的产品进入客舱或货舱。
二、 铁律:严禁托运与飞行使用规范 1.
禁止托运:强制随身携带 • 这是全球航空安全的刚性规定。所有被允许携带的充电宝,无论其能量在100Wh以下还是100-160Wh(经批准),必须全程放置在您的随身行李(如背包、手提袋、登机箱)中,绝对禁止放入托运行李。
• 根本原因在于货舱环境与客舱环境的安全管理差异极大。货舱在飞行中是无人值守的密闭空间,温压变化剧烈,一旦锂电池发生热失控(如起火、冒烟),机组人员无法像在客舱那样迅速发现并采取灭火、隔离等紧急处置措施(如使用专门的火警抑制系统和防护手套处理),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客舱内则便于监控和快速响应。 2.
飞行途中使用规范 •
禁止充电操作:在整个飞行过程中(包括地面滑行、起飞、爬升、巡航、下降直至着陆),严禁利用机上电源插座或使用自带的适配器为充电宝本身进行充电。这被认为可能增加充电宝内部锂电池的负荷和风险。
•
允许供电操作(有限制):当飞机达到巡航高度并进入平稳飞行状态(通常安全带指示灯熄灭后),允许使用充电宝为您的电子设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数码相机、降噪耳机等)供电。这是充电宝在飞行中的主要合法用途。
•
关键安全操作:在起飞、降落等关键飞行阶段(通常安全带指示灯亮起时),为了确保紧急情况下的指令传达无阻碍,所有便携式电子设备(PED)都应调至飞行模式或关机,此时不应使用充电宝给设备供电。乘务员会明确提示这些要求。务必遵守机组人员的指令。
三、 能量标识识别与容量换算 准确识别充电宝的额定能量值是合规携带的前提,通常有两种标识方式: 1.
直接标注额定能量(Wh) • 这是最理想、最清晰的情况。充电宝外壳上会直接印有类似 “74Wh”、“100Wh”、“148Wh” 等明确标示。这个数值就是判断依据,无需额外计算。 2.
标注额定容量(mAh)和额定电压(V) - 常见且需换算
• 许多充电宝仅标注额定容量(通常以毫安时 mAh 或安时 Ah 为单位,1Ah=1000mAh)和额定电压(通常以伏特 V 为单位,常见值为3.7V或5V)。
• 此时,必须通过以下公式进行换算:
额定能量(Wh) = 额定容量(mAh) / 1000 × 额定电压(V)
•
示例1:一个充电宝标注“额定容量:20000mAh”, “额定电压:3.7V”。 计算:20000mAh / 1000 = 20Ah; 20Ah × 3.7V = 74Wh (属于自由携带范围)。
•
示例2:一个充电宝标注“额定容量:26800mAh”, “额定电压:3.85V”。 计算:26800mAh / 1000 = 26.8Ah; 26.8Ah × 3.85V ≈ 103.18Wh (属于需要航空公司批准的范围)。
•
关键点:务必使用参数中标明的“额定容量”和“额定电压”进行计算,而不是“最大容量”、“输入电压”等无关参数。电压值通常是锂电池的标准电压(如3.7V、3.8V、3.85V、5V等)。 3.
无标识或标识不全 • 如前所述,此类充电宝无论实际容量如何,均禁止携带登机和托运。建议勿购买或使用此类产品用于航空旅行。
四、 特殊情况处理与安检流程 1.
内置充电宝的设备 • 对于设备内部不可拆卸的锂电池(如笔记本电脑、手机、相机、部分平板电脑),其电池需符合设备安全标准,通常不受额外100Wh/160Wh的单个充电宝能量限制(但整台设备需符合携带规定)。可拆卸备用电池则通常按充电宝规则处理。
• 含有大型不可拆卸锂电池的设备(如某些型号的专业摄像机、大型医疗设备),若电池能量可能超标,必须提前联系航空公司获取运输指南和许可。 2.
安检流程要点 • 安检时,通常需要将所有随身行李中的充电宝单独取出,放入机场安检机构提供的专用托盘内,通过X光机进行检查。
• 安检人员可能会要求检查充电宝上的标识信息以确认额定能量值。对于100-160Wh之间的充电宝,请准备好航空公司的批准证明以备查验。
• 主动取出并有序放置,有助于提高安检效率,避免因翻找行李造成的延误。 3.
破损、鼓包或故障充电宝 • 任何存在物理损伤(如外壳破裂、变形)、电池膨胀(鼓包)、进水痕迹、功能异常(如无法充放电、异常发热)或曾发生过冒烟、起火情况的充电宝,无论其标称能量多少,均存在极高的安全风险,严禁携带登机或托运。应在安全条件下妥善处理这类危险品。
五、 违规后果与出行准备建议 1.
违规后果 • 在安检环节被发现携带超规或不合规充电宝(能量超标、标识不清、需批准未获批准、放入托运行李等),最常见的结果是充电宝被当场没收处理,旅客通常没有取回的机会。
• 情节严重者(如故意隐瞒、大量携带超规品、不服从安检指令),可能会面临安检机构的进一步调查,甚至影响后续行程或被列入关注名单。
• 如果超规充电宝因疏忽被放入托运行李中,一旦在货物分拣安检时被发现,不仅充电宝会被移除,整个行李箱可能被开箱检查,导致行李延误交付,甚至旅客被要求返回处理,耽误行程。 2.
出行前准备建议 •
提前检查:出行前务必仔细检查计划携带的每一块充电宝,确认其额定能量值(Wh) 清晰可见。对于需要计算的情况,务必准确换算。
•
提前申请:如需携带100-160Wh的充电宝,务必在购票后、出行前(至少提前几天) 联系航空公司客服或通过官网渠道申请批准,避免临行前仓促办理被拒。
•
备份标识:对于标识可能易磨损的充电宝,可考虑拍照留存标识信息,或用不易脱落的标签贴上重要参数(但不得覆盖原厂标识)。
•
查阅最新规定:航空管理规定可能更新,特别是国际航班需留意出发地、中转地、目的地各方的具体要求(有时中转地规定更严格)。推荐在出行前48小时内,再次通过中国民用航空局官网、国家民航旅客行李规则权威发布平台或所乘航空公司官方网站/官方APP查询关于“锂电池/充电宝携带规定”的最新通告,以确保信息准确无误。
•
考虑备用方案:如果携带大功率设备出行,可优先考虑使用设备原装适配器连接机上电源(如果该机型提供可用插座),或了解航空公司是否提供特定设备的充电服务/租用服务,减少对大容量充电宝的依赖。 严格遵守基于额定能量的分级规定,理解严禁托运和飞行使用规范,准确识别能量标识,并做好充分的行前准备,是保障个人充电宝顺利陪伴空中旅程的核心要素。安全无小事,合规出行既是对自身权益的保护,更是对航班公共安全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