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机盘管作为半集中式空调系统的末端主力设备,其选型决策是一项综合考量技术与工程实践的系统性工作。选型精准与否,直接影响用户舒适体验、系统运行能效和设备使用寿命。一套科学严谨的选型原则,需要从多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与权衡,确保所选设备与特定应用场景达到高度契合。以下分类详述风机盘管选型的关键原则要素:
一、 热湿负荷计算:选型之根基 负荷计算的精确度是选型成功的绝对前提。这绝非简单的经验估算,而是需要依据国家或行业认可的负荷计算标准(如国内常用谐波反应法、冷负荷系数法),进行详细的数据收集与软件模拟分析。计算需涵盖:建筑围护结构(墙体、屋顶、窗户的材质、厚度、朝向、面积)的传热特性;室内设计参数(设定的温度、湿度基准);空间内部稳定与瞬变的发热源(人员数量及活动强度、照明设备的功率密度与使用时间、办公设备或工艺设备的散热量);室外设计参数(项目所在地的夏季空调干/湿球温度、冬季采暖计算温度,太阳辐射强度)。新风负荷是重要组成部分,需根据卫生标准确定最小新风量,并计算将室外空气处理到室内状态点所需的冷热量。必须区分显热负荷与潜热(湿)负荷,这对于评估风机盘管在除湿能力方面的表现至关重要。任何计算环节的疏漏或简化,都可能为后续运行埋下容量不足或过度冗余的隐患。
二、 设备性能参数匹配:数据为本 获得精确负荷后,核心任务是在制造商提供的详尽产品样本中,筛选出性能参数满足甚至适度超越需求的风机盘管型号。需重点比对的参数包括:
•
制冷/制热量:这是最核心指标。样本数据通常在标准工况(如冷水7℃供水/12℃回水,热水60℃供水/50℃回水,进风干球27℃湿球19℃等)下给出。选型时必须确认设备在标准工况下的名义容量能覆盖空间设计负荷。更需要高度关注的是实际工程中的运行工况(如冷冻水设计供回水温度可能是6/13℃或7/14℃,热水可能是50/45℃)与样本工况的差异,必须依据厂家提供的性能修正表或公式对样本数据进行严谨修正,以得到该设备在项目实际工况下的真实出力。特别要注意部分负荷下的性能表现。
•
风量:风量大小直接影响换热效率和气流分布。风量过小,导致换热不充分,制冷制热效果差;风量过大,可能增加能耗、噪声和吹风感。风量需满足换气次数要求(通常舒适性空调4-6次/小时)并能克服送风管路的阻力。
•
机外静压:风机盘管自身风机能提供的克服送风风道(含送风口、回风口、风管、过滤器等)阻力的能力。必须根据设计的气流组织和风道系统计算总阻力,选择静压值相匹配的设备。静压选择过高,风机转速需调低(浪费电机功率且可能产生噪声);静压选择不足,则无法输送足够风量。现代设备通常提供多种静压选项。
•
水阻力:水系统设计的重要参数。指水流经盘管所产生的压降(通常在样本中以kPa或mH₂O标注)。需提供给水系统设计人员,用于计算系统总阻力并选配循环水泵。水阻力过大可能增加水泵能耗。
•
输入功率:风机电机和(若有)辅助电热的功率消耗。关系到运行能耗,是评估设备能效的重要参考。低功率高效率的EC电机日益成为优选。
•
噪声值:样本中通常会提供设备在不同转速档位下的声压级或声功率级噪声指标(单位dB(A))。这是对声环境有严格要求空间(如卧室、病房、录音室、高级办公室)选型时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需与室内允许噪声标准(如NR曲线、NC曲线)严格对照。关注设备声学特性并考虑安装衰减是必要步骤。
三、 气流组织匹配性:舒适度之源 风机盘管的最终任务是向室内输送处理后的空气并形成良好的气流分布。选型必须紧密配合空间的气流组织设计:
•
形式选择:根据吊顶空间、层高、装修要求、功能需求,确定使用卧式暗装(最常见)、立式明装、立式暗装、卡式吸顶、壁挂式等不同安装形式的盘管。例如,大跨度办公室常选用高静压卧式暗藏风管型配合条缝风口上送下回;酒店客房则常用低静压卧式暗装配合侧送风口侧送上回或下回;无吊顶空间可选立式明装;吊顶高度紧张可选超薄型。
•
进出风方式:设备自身进出风口位置(如前出风、后出风、下回风、后回风)需与风管连接方式、送回风口位置规划协调一致,避免安装时出现硬性冲突或气流短路。例如,后回风的设备若需要紧贴墙壁安装,则需考虑预留足够的回风间隙。
•
风量与静压支持:选定的设备风量和静压能力必须足以支持设计的气流组织形式(如置换通风需要较低风速,混合通风则要求较高送风速度)和设计的风口类型(散流器、喷口、旋流风口、条缝风口等,不同风口阻力差异巨大),确保设计风量能顺利送达并合理分配。
四、 新风系统适配性:空气品质之保障 新风处理方式是影响风机盘管运行工况和选型的关键外部因素:
•
新风独立处理:若项目采用集中新风机组(PAU)将新风处理到接近室内空气焓值的状态(“等焓”或“机器露点”),再通过独立风管送入各房间或风机盘管回风箱上游,则风机盘管主要承担室内显热负荷和部分潜热负荷。此时选型相对简单,主要依据室内负荷。
•
风机盘管承担新风处理:在部分系统中(尤其小型改造项目或特定房间),新风可能直接接入风机盘管回风箱(在盘管前混合)或通过外墙风口引入室内(在盘管后混合)。这种情况对风机盘管挑战极大:它必须额外承担处理室外新风带入的巨量显热和潜热负荷。选型时,必须将这部分新增负荷(根据当地气候参数计算)叠加到室内负荷上,并特别关注所选型号在低温(冬季)或高温高湿(夏季)工况下处理混合风(尤其是高湿空气)的能力,尤其是其潜热处理(除湿)能力是否足够。这种方式通常要求选用更大容量或专门强化除湿能力的盘管,能耗也较高。
五、 环境与安装约束:工程落地之考量 理想选型必须向现场条件妥协:
•
空间尺寸限制:吊顶内净高、宽度、设备周边是否有梁、管道、桥架等障碍物,这些因素严格限制了风机盘管的物理尺寸(长、宽、高)。必须根据实测或精确图纸选择尺寸匹配的型号,并确保留有足够的安装操作空间、接管空间以及至关重要的检修口尺寸(能方便拆卸电机、叶轮或盘管进行维护和清洗)。
•
噪声控制要求:对于声环境敏感的空间(如住宅卧室、医院病房、录音棚、图书馆阅览室),设备本身的噪声指标(尤其是低档或中档转速下的噪声)必须远低于该空间的设计允许噪声标准。在样本数据基础上,应预留噪声衰减裕量(考虑风口衰减、风管衰减、房间吸声等影响),优先选用超静音型产品、EC电机产品或配置特殊消声措施。必要时需进行噪声预测分析。
•
接管便利性:设备进出水接口的位置(左进右出、右进左出、同侧进出)、接口尺寸(如DN20, G3/4)、接口高度,是否带排气阀、排水阀等,都需与现场水管走向规划一致,避免安装时大量弯头绕行,增加阻力和漏水隐患。
六、 控制策略与能效:智慧运行之关键 风机盘管的控制方式直接影响其调节性能、舒适度和能耗:
•
控制方案匹配:明确系统设计采用的控制策略:是简单的三速开关+温控器启停控制?还是温控器+电动二通/三通阀进行连续或分阶段水路流量调节(变流量系统)?或是更高级联网控制(如BACnet, Modbus)接入楼宇自控系统?所选风机盘管型号必须内置或能够加装与控制策略相匹配的执行机构和接口(如电动阀接口、调速电机控制接口、通讯接口)。
•
能效优先:在满足性能需求的前提下,应优先选择采用高能效部件的产品。无级调速的EC(电子换向)直流电机相较于传统的AC(交流)定速或PSC(永久分容电容)电机,具有显著的节能优势,特别是在部分负荷运行时间长的场合,节能效果突出。关注电机效率等级(如IE4, IE5)和水盘管换热效率(如翅片形式和密度、铜管材质工艺)。同时,合理的选型避免容量冗余本身也是重要的节能措施。评估产品的季节能效或综合部分负荷性能。
•
辅助功能考量:根据需求考虑是否需要配置冷凝水提升泵(当设备冷凝水排水点低于附近排水总管时必备),电辅助加热(在严寒地区或热水温度不足时作为快速启动或补充热源,但需注意能耗和安全性),空气过滤器等级(如是否需中效过滤)及更换便利性。 综上所述,风机盘管选型绝非孤立地挑选参数,而是一个将空间物理特性、负荷需求、设备性能、气流组织、新风策略、环境制约、安装条件、控制逻辑与能效目标进行综合分析与迭代优化的复杂工程决策过程。唯有系统性地遵循并平衡上述各项原则,方能最终遴选出既满足舒适健康要求,又实现高效节能与经济运行目标的理想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