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作为当下流行文化尤其是网络文化中的核心元素,其内涵远非字面所能简单概括。它已成为一种现象级的表达方式和社会互动媒介。要深入理解其含义,需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一、 本质定义:文化模因的当代化身 梗的本质,可以借用“模因”理论来理解。模因指文化传递的基本单位,通过模仿在人际间散播。梗正是互联网时代的强力模因载体。它通常由一段简洁、富有特色且易于识别与复制的内容构成(如一句话、一个表情、一段视频片段、一个符号、一种行为模式等),承载着特定的信息、情感、态度或幽默点。其生命力在于被大量用户主动模仿、复制、改编、再创作和传播。每一次传播和改编,既是原梗生命力的延续,也可能赋予它新的形态和含义。因此,梗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进化的文化符号。
二、 核心特征:识别其独特标识 识别一个内容是否为梗,可观察其是否具备以下核心特征:
1. 高度的传染性与流行性: 梗的爆发往往突如其来,借助网络平台(如社交网站、短视频应用、论坛、聊天工具)实现指数级传播,短时间内成为广泛讨论或使用的焦点。
2. 强烈的戏谑与解构倾向: 这是梗的灵魂。大部分梗通过以下方式运作:
戏仿与模仿: 夸张地模仿名人言行、影视剧片段、社会事件等。
反讽与黑色幽默: 用曲折、尖刻或荒诞的方式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调侃。
谐音梗与语言游戏: 利用语音相似性创造双关或意外笑点。
制造反差与错位: 将元素置于不协调的语境中产生幽默效果。
3. 依赖群体共享的知识背景: 理解一个梗往往需要特定的语境知识。这可能是:
来源背景: 知道梗最初源自哪部影视剧、哪个事件、哪次直播或哪位名人的言行。
圈层文化: 属于某个网络社区(如贴吧、B站特定分区)、粉丝群体或亚文化圈(如二次元、电竞圈)的内部默契。
时代印记: 与特定时期的社会热点或集体记忆紧密相连。不懂背景,往往难以领会其精髓。
4. 极强的可塑性与再创作性: 梗绝非一成不变。它像一个开放的源代码,被广大网友不断“二创”:
套用模板: 将梗的核心模式应用到不同场景或人物上。
衍生变体: 在原始素材基础上发展出新的人物设定、剧情走向或表情包形态。
融合杂交: 不同梗之间相互结合,产生新的“梗中梗”。
三、 类型划分:多元形态的呈现 梗的形态极其丰富,根据其内容和表现形式,可大致分为:
1. 语言梗: 这是最普遍的形式。
流行语梗: 如“躺平”、“内卷”、“YYDS”、“绝绝子”等,源于特定事件或网络发酵,被广泛用于描述状态或表达情绪。
台词梗: 影视剧、综艺、小品中的经典台词被广泛引用和改编,如“元芳,你怎么看?”、“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
谐音梗: 利用同音字制造效果,如“夺笋”(多损)、“雨女无瓜”(与你无关)。
2. 视觉梗:
表情包: 这是视觉梗的主力军,将人物、动物、影视截图等配上文字,精准传达情绪和态度。
名场面/动图: 影视或综艺中极具戏剧性或喜感的片段被截取下来,循环播放或配上文字传播。
特定符号/手势: 如“狗头”符号保命、“点赞”手势的特定含义。
3. 行为梗: 指被模仿的特定行为模式。
名人标志性动作: 如某明星的招牌舞蹈动作被网友模仿。
网络挑战: 特定行为模式的挑战活动(如冰桶挑战)。
4. 事件梗: 源于现实或网络中的某个特定事件,该事件中的关键元素(人物、言论、结果)被提炼成梗。如“真香”(指某人前后言行矛盾打脸)、“凡尔赛”(用低调方式进行炫耀)。
5. 人物梗: 围绕某个真实人物或虚拟角色(常是动漫游戏角色)产生的特定标签或“人设”,如“六边形战士”、“战术后仰”。
四、 传播与生成路径:从无到有的旅程 梗的诞生和流行并非偶然,通常遵循以下路径:
1. 源头触发: 可能是一个影视剧的意外出圈片段、一次直播事故、一条社会新闻、一位名人的口误或金句、一个网友的原创段子/图片、甚至是一个翻译错误等。
2. 初级发酵: 在某个核心社区(如某贴吧、某个主播的粉丝群、某个兴趣小组)内被首次发掘、讨论和初步模仿。
3. 病毒式传播: 内容因其趣味性、共鸣点或易于模仿的特性,被搬运到更大的公共平台(如微博热搜、短视频热门、主流论坛首页),引发大规模围观、模仿和二度创作。各大内容创作者(UP主、博主、段子手)的推波助澜至关重要。
4. 不断再创作: 在传播过程中,网友根据自身喜好和新的情境,对原始素材进行无穷尽的改编、拼接、恶搞、解构,衍生出海量的变体和“子梗”。
5. 融入日常与沉淀/消亡: 成功的梗渗透进日常网络对话甚至线下交流,成为特定群体的常用语汇。部分梗可能随时间流逝热度消退(“过气”),少数则可能沉淀为更长久的文化印记。
五、 社会文化意义与影响:双刃剑效应 梗作为一种强大的社会文化现象,其影响是多方面的:
1. 积极影响:
社交润滑剂与身份认同: 快速拉近陌生人距离,形成圈层认同和归属感。懂得和使用同一个梗,意味着共享同样的文化密码。
情绪宣泄与压力释放: 通过幽默和戏谑的方式,调侃现实困境、表达不满、释放压力,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情绪出口。
文化创新与集体智慧的体现: 梗的创作和传播过程本身就是大众参与的、充满创造力的文化活动,是网络时代集体智慧的结晶。
信息传播与舆论监督的独特形式: 有时,梗能以戏谑的方式快速传播某一事件或现象,引发广泛关注,起到非正式的舆论监督作用。
2. 消极影响:
语言贫瘠化与思维惰性: 过度依赖“梗”来表达,可能导致语言表达的单一化和思维深度的缺失,削弱精准描述和复杂论述的能力。
信息茧房与圈层隔阂: 大量基于圈层文化的梗,对“圈外人”形成理解壁垒,加剧了不同群体间的沟通障碍和信息鸿沟。
娱乐至死与严肃消解: 对所有事物都加以“玩梗”的态度,可能消解严肃议题的深度讨论空间,导致一切价值在娱乐中被解构和扁平化。
网络暴力与滥用: 一些梗可能被用于人身攻击、污名化特定群体或歪曲事实,造成网络暴力。 总而言之,“梗”是动态演变的、高度依赖语境的、具有强传播力与再创作性的网络文化模因。它既是网络时代群体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是社交互动的重要媒介和情绪表达的便捷工具,也伴随着语言和思维层面的潜在挑战。理解“梗”,不仅是理解一个词语,更是理解当代网络社会运行逻辑和群体心理的一把钥匙。它的出现、流行、变异直至可能的消亡,都是我们观察时代脉搏和文化变迁的生动切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