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T知识门户
基本定义
指一种多层硬质球形糖果,因体积巨大需长时间含化或舔食而得名。其命名直译为"颚骨破坏者",源于早期夸张宣传,暗示糖果硬度可能损伤牙齿。核心特征在于无法直接咀嚼的质地与超长溶解周期,单颗重量通常在30克以上,部分特制款可达200克。 物理特性 采用逐层包裹工艺制造,横截面呈现鲜明同心圆色带。外壳由蔗糖混合玉米糖浆高压压制,形成约2毫米厚度的致密结晶层。内部分为糖芯与过渡层,糖芯多掺入食用酸或果味粉增强风味,过渡层则用食用胶粘合不同颜色粉末。标准直径3厘米起,纪录保持者直径超过10厘米。 食用体验 典型食用过程持续数小时甚至数日,表层随唾液渗透逐渐软化剥落,呈现色彩渐变效果。溶解过程中释放甜味剂与食用香精,但内层风味需外层完全溶解后方可感知。儿童间常作为耐性游戏道具,竞赛形式包括持续舔舐计时、色彩层数猜测等。 文化符号 在欧美流行文化中象征童年记忆,常见于校园题材影视作品。其缓慢消耗特性被引申为"持久挑战"的隐喻,电子游戏领域常借用该词命名高难度成就。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曾掀起收集特殊花色热潮,限量版糖果拍卖价达数百美元。历史演变
该糖果雏形可追溯至十九世纪末期德国糖果商的"永久棒棒糖"专利。1949年美国费拉拉糖果公司注册现代版本,采用离心糖衣机实现精准分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改良配方加入柠檬酸与食用色素,形成标志性彩虹层效果。2000年后出现夜光型、夹心型等变体,但核心制作工艺仍沿袭热糖浆喷涂技术。 制造工艺 原料处理:以蔗糖、葡萄糖浆为主料,添加阿拉伯胶增强延展性。液态糖浆经120℃高温熬煮后添加食用色素,冷却至80℃维持半流动状态。酸味层需单独调配柠檬酸与苹果酸混合物防止提前反应。 成形阶段:将直径约1厘米的糖丸置入旋转铜锅,交替喷洒不同颜色糖浆。每层糖浆喷洒间隔20分钟干燥期,标准商品需重复40次以上操作。直径每增加1厘米需额外增加15层涂层,巨型款制作周期长达两周。 硬化处理:成品在湿度30%的恒温室熟成三日,促进蔗糖分子重结晶。最后喷涂食用蜡提升光泽度,该工艺能使表层硬度达到莫氏2.5级,接近人类指甲硬度。 消费文化 游戏化消费:北美校园曾流行"舔食挑战",参与者用记号笔在糖果表面划分区域,每日限定舔舐范围。日本衍生出"层数竞猜"玩法,消费者根据断层颜色预测总层数,猜中者可获赠整罐糖果。 收藏价值:1998年限量版"银河系"系列采用稀土夜光材料,在黑暗环境呈现星云图案。2015年复古怀旧版复刻七十年代经典配色,未开封原包装拍卖价突破500美元。部分艺术家将其作为装置材料,利用层叠色彩制作微缩景观。 科学特性 溶解机制:唾液中的淀粉酶优先分解外层玉米糖浆,蔗糖晶体溶解速度仅为每平方厘米每分钟0.02克。内部色素层因阿拉伯胶阻隔形成缓释效应,研究显示完整溶解3厘米直径糖果需分泌1.2升唾液。 结构分析:计算机断层扫描显示标准产品含52层糖衣,层间存在0.05毫米气隙。当表层溶解至0.3毫米厚度时,内部应力导致糖衣呈片状剥落,此现象被称作"糖果地质运动"。 安全争议 1983年美国牙科学会发布警示,指出连续舔舐两小时可使口腔酸碱值降至4.5,导致牙釉质脱矿。2007年欧盟修订糖果安全标准,要求直径超4厘米产品必须标注"禁止吞咽"警示。部分厂商添加聚醋酸乙烯酯作为安全剂,该物质遇唾液膨胀提示吞咽风险。 现代创新 3D打印技术实现中空结构设计,内部填充跳跳糖创造"爆破体验"。健康改良版使用异麦芽酮糖醇代替蔗糖,溶解时间延长至传统产品三倍。2023年推出的智能糖果内置微型射频识别标签,配合手机应用可实时显示溶解进度与剩余层数。
224人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