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与概述 MMC,全称为MultiMediaCard,中文常译为多媒体卡,是一种由美国SanDisk公司和德国西门子公司于1997年联合推出的闪存存储卡标准。其开发初衷是为了满足90年代末便携式电子设备对小型、低功耗存储介质的迫切需求,旨在替代当时较大的CF卡(CompactFlash),推动设备小型化浪潮。MMC卡的物理尺寸标准化为24毫米 x 32毫米 x 1.4毫米,重量仅约2克,采用串行接口设计,支持热插拔功能,初始存储容量从16MB起步,随着技术进步逐步扩展到数GB级别。它被广泛应用于数码相机、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MP3播放器等消费电子产品中,成为早期移动存储的主流解决方案之一。
技术特点 MMC卡的核心优势在于其低功耗设计和简单接口协议。它基于SPI(串行外围接口)或专属MMC模式进行通信,操作电压范围从3.3V到1.8V,适配多种设备电源需求。基础版本的传输速度约为2.5MB/s,但后续衍生版本如MMCplus提升了性能。MMC的标准由多媒体卡协会(MMCA)维护,该协会由多家科技公司组成,确保兼容性和规范化。尽管MMC在速度上不及后来居上的SD卡,但其可靠性高、成本较低,使其在嵌入式系统和工业控制领域保有 niche 应用,例如在医疗设备、汽车电子和物联网节点中。
历史影响 MMC的推出标志着便携式存储技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不仅促进了数码设备的小型化,还为后续存储卡标准如SD卡奠定了基础——SD卡实际上是从MMC衍生而来,增加了安全功能和物理写保护开关。随着2000年代初SD卡的普及,MMC的市场份额逐渐萎缩,但其创新精神持续影响着存储行业。今天,MMC primarily 存在于遗产系统或特定工业场景,但它的设计理念,如低功耗和紧凑尺寸,仍在eMMC(embedded MMC)等嵌入式解决方案中延续,彰显其持久贡献。总体而言,MMC是存储卡进化史中的关键桥梁,连接了CF卡时代和现代高速存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