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I的基本含义
PCI,中文称为外围组件互连,是一种在计算机系统中广泛使用的接口标准,主要用于连接主板上的各种硬件设备。该标准由英特尔公司于1992年推出,旨在替代早期的ISA总线和VESA局部总线,以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好的系统兼容性。PCI总线支持即插即用功能,这意味着设备插入后可以自动配置资源,无需用户手动干预,从而简化了安装过程。
主要特点
PCI总线采用并行数据传输方式,最初版本支持33MHz的时钟频率和32位数据宽度,峰值带宽达到133MB/s。后续版本如PCI 2.2支持66MHz频率和64位数据宽度,带宽提升至533MB/s。总线架构基于共享模式,多个设备可以连接到同一条总线上,通过仲裁机制来协调数据访问,避免冲突。此外,PCI支持总线主控功能,允许设备直接控制数据传输,提高效率。
应用场景
PCI标准广泛应用于个人电脑、工作站和服务器中,用于连接扩展卡如显卡、声卡、网卡和存储控制器。它的引入显著提升了计算机系统的扩展性和灵活性,使得用户能够轻松添加或升级硬件设备。尽管随着技术进步,PCI已逐渐被PCI Express等更先进的标准取代,但它在计算机发展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并为现代总线技术奠定了基础。总体而言,PCI是一种革命性的接口标准,推动了计算机硬件的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