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T知识门户
核心解答
三个“土”字叠加组成的汉字是“垚”。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属于较为生僻的用字,其标准普通话读音为“yáo”。 字形结构 “垚”字的结构非常直观,由三个完全相同的“土”字部件按“品”字形上下叠加组合而成。这种结构在汉字学中称为“同体会意字”或“叠罗汉式会意字”,即通过相同部件的累积排列来形象化地表达某种含义或加强程度。其构形正是“垚”字本义——土石累积、山势高耸——最直接的视觉呈现。 字音标注 该字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明确标注的读音只有一个:yáo(音同“尧”、“摇”、“瑶”)。这是一个阳平声调(第二声)。需要特别留意的是,切勿因其结构联想到“圭”(guī)或“土堆”而误读,其标准化发音已通过权威字典固定。 基本字义 “垚”字的核心含义源于其堆土叠高的意象,直接指向“山势高峻”、“土石累积成峰”的自然景象。它描绘的是一种崇高、巍峨的地貌状态,蕴含着显著的空间高度感与体积重量感。这与形容微小土块的“土”字形成了鲜明对比,生动体现了汉字构形表意的精妙。 实用场景 在日常书面语及通用词汇中,“垚”字几乎不被使用,属于典型的生僻字范畴。然而,在现代社会,它却焕发了独特的生命力——主要活跃于人名用字领域。父母常选用“垚”为子女(尤其男孩)命名,寄寓着对孩子人生如高山般稳健、志向如峰峦般崇高的深切期望,使其承载了厚重的文化祝福内涵。其相对稀少的特性也满足了追求名字独特性的需求。造字溯源与会意本质
“垚”字是汉字“六书”造字法中“会意字”的典型范例。它并非依靠声音关联(形声),也非简单象形,而是通过“土”这一基础部件的三重叠加,在视觉与概念层面完成意义的直接构建。三个“土”的累积,超越了单个“土”表示的土壤或小土堆概念,强烈指向了土地大规模隆起、堆叠至极高处的形象,进而引申为“山高”之义。这种“以形表意”的方式,直观体现了先民对自然界“积土成山”现象的观察与抽象化表达,是先民空间认知与哲学思维在文字上的凝结。 音韵流变与标准化 “垚”字的历史读音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在代表中古汉语音系的《广韵》中,“垚”被归入“宵韵”,标注为“五聊切”,其音值拟构为/ŋeu/,属于疑母、平声。随着语音的历时发展,其声母经历了“ŋ->零声母”(疑母脱落)的变化,韵母也发生相应转变。至现代汉语普通话体系确立,“垚”的读音被规范为“yáo”,统一采用阳平声调(第二声)。这一标准化过程确保了字音在当代语言环境中的唯一性和清晰度。 古代典籍中的稀见身影 尽管结构独特,“垚”在古代经典文献中出现的频率极低,远非常用字。它在早期字书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字形收录和基本释义上。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虽未单列“垚”字条目,但清代学者在《说文解字注》等研究中指出其与“尧”字可能存在关联(“垚”或为“尧”之古文)。《康熙字典》则明确收录“垚”字,援引《玉篇》释义为“土高也”,清晰界定其核心含义。相比于其他描述山岳的常用字(如“岳”、“峰”、“峦”),“垚”在古代文本中的实际运用可谓凤毛麟角,更多是作为一种构字部件或特殊表意符号存在。 字形美学与文化象征 从视觉艺术角度看,“垚”字的“品”字形结构赋予了它独特的美学价值。三个“土”的对称叠加,在二维平面上构建出稳定、均衡且富有上升动感的立体空间意象,如同金字塔或层叠的山峦,天然具有一种建筑般的结构美感。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高山历来象征着稳重、崇高、坚韧与权威。“垚”字通过字形本身,就将这种深厚的文化象征意蕴具象化,使人在观其形时便能感悟其意,体现了汉字“书画同源”的艺术特质。 音近字辨析与文化联想 “垚”(yáo) 的读音易与多个常用字产生听觉关联,形成丰富的文化联想网络:
244人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