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释义
太阳能热水循环原理是太阳能光热利用系统中的核心科学机制,它详细描述了在太阳能热水装置中,热能载体(通常是水或特种传热工质)如何基于物理规律,在集热部件与储热部件之间形成持续、定向的流动,从而实现太阳能所捕获的热量高效、稳定地传递到用水终端。其核心在于利用工质物理特性的变化(主要是密度变化)来产生流动驱动力,或借助外部动力辅助实现循环。根据驱动方式的不同,主要形成了三种具有显著差异的循环系统模式:自然循环式、强制循环式(也称主动循环式)以及直流式(定温放水式)。
一、 自然循环系统:热虹吸效应的典型应用 1. 核心驱动力:完全依赖温度差导致的工质密度差所产生的热虹吸力。无需额外电力驱动泵体。
2. 结构与循环过程: 储水箱位置:储水箱必须严格安装于集热器阵列的上方,两者之间通过上升管和下降管连通,形成一个闭合回路。
循环启动:阳光照射集热器,内部工质(水)吸热升温,体积膨胀,密度减小。
热虹吸形成:密度较小的热水在重力场中变得“较轻”,自然沿着上升管向上流动。同时,储水箱底部温度相对较低、密度较大的冷水因“较重”而沿着下降管向下流动,补充进入集热器底部。
持续运行:只要集热器获得的太阳辐射能足以产生明显的温度梯度(即集热器出口水温高于储水箱底部水温),该密度差驱动的循环就会持续进行。热水不断流入储水箱上部,冷水不断被“抽吸”到集热器加热。
3. 关键设计要点: 储水箱与集热器的高差至关重要,是产生足够循环动力的基础。
管路的管径、走向(尽量减少弯头阻力)、保温性能直接影响循环效率和热损失。
系统结构相对简单,安装位置受限(水箱必须在上方),适用于小型家用系统及日照条件好的地区。在无日照或温差不足时循环停止。
二、 强制循环系统:精确可控的热量输送 1. 核心驱动力:主要依靠外加动力,通常是电动循环泵,提供循环所需的压力。温度差是系统运行的触发条件,但非主要驱动力。
2. 结构与控制过程: 储水箱位置:储水箱的安装位置相对灵活,可低于、平于或高于集热器(但通常仍有一定高度要求以利排气和防冻),通过管道、循环泵和控制装置连接。
温度传感与控制:在集热器出口(或集热器内)和储水箱底部(或下部)安装温度传感器(探头T1和T2)。
循环逻辑:控制系统(通常是温差控制器)实时比较T1与T2的温度。当T1温度显著高于T2温度(例如达到预设温差,如5℃到10℃)时,表明集热器有可用热量且储水箱需要加热,控制器启动循环泵。
工质流动:泵驱动传热工质(在寒冷地区常用防冻液)从储水箱(或换热器)流经集热器吸热升温,再将热量通过换热器(或直接)传递给储水箱中的水。当T1与T2温差小于预设下限(如2℃到3℃)时,控制器停止循环泵,防止无效循环或倒吸热。
3. 关键设计要点与优势: 系统布局灵活:尤其适合大型系统、储水箱无法高位安装(如阳台壁挂式)、寒冷地区需防冻液间接换热的情况。
控制精准高效:可精确控制循环启停和流量,优化热量收集效率,减少无效热损失(如夜晚管道散热)。
依赖电力:需要可靠的电力供应和更复杂的控制部件(泵、控制器、传感器)。
三、 直流式系统(定温放水式):即热即用的线性流动 1. 核心驱动力与模式:利用自来水本身的供水压力或小型水泵作为驱动力,推动水流单向流经集热器,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循环”。
2. 结构与工作过程: 核心部件:集热器阵列、储水箱(非承压或承压)、定温控制水阀(电磁阀)、温度传感器。
运行逻辑:冷水首先进入集热器底部。安装在集热器出口处的温度传感器监测流出水温。
定温放水:当出口水温达到预设的使用温度(如45℃或50℃)时,控制系统打开安装在集热器进水管道上的电磁阀,冷水在自来水压力下进入集热器底部,将刚刚达到设定温度的热水“顶出”集热器,流入储水箱储存或直接使用。
非循环特性:水在集热器中是单向流动,被加热一次后即排出,不进行回流再加热。流动的动力是进水压力克服管路阻力。
3. 关键设计要点与应用: 结构相对简单:省去了复杂的循环管道和泵(有时仍需小增压泵)。
防冻与过热风险:特别适合冬季不结冰的地区,或者在晴朗冬季仍需使用的非严寒区。寒冷冬季夜间需排空防冻。夏季有更高过热风险,需要良好散热设计或遮阳措施。
用水体验:初期可能放出部分管道中的温水,需要短暂等待达到设定温度的热水。在大规模集热工程中应用较多。
四、 循环原理对系统效能的关键影响 无论采用何种循环模式,其设计目标都是最大化太阳能得热量并最小化热损失:
1. 循环动力匹配:足够的驱动力(热虹吸力或泵压)必须克服整个循环回路(集热器、管道、阀门、换热器)的流动阻力,保证工质流量充足。流量不足会导致集热器温度过高(效率下降)且储热效果差;流量过大则泵耗增加,系统收益比降低。
2. 热传递效率:在强制循环的间接系统中,换热器的设计(如板式换热器)效率直接影响太阳能热量向储水箱用水的传递。工质与集热器吸热板、工质与水箱水之间的热交换能力必须高效。
3. 热损失控制:循环管路(尤其是高温管路)的保温性能至关重要。自然循环中无效的夜间反向热虹吸(散热)以及强制循环中不必要的泵运行时间都会造成显著热损失。
4. 控制策略优化:强制循环系统的温差设定值、启停点直接影响集热效率和泵耗。先进的控制策略(如变频、流量随辐照调节)能进一步提升系统全年性能。
5. 系统可靠性与寿命:合理的循环设计能减缓系统结垢(选择合适的工质和水质处理)、减少系统气堵(良好的排气设计)、避免高温过热和低温冻结,从而延长核心部件寿命。 综上所述,太阳能热水循环原理是一个融合了热力学、流体力学和自动控制原理的综合性技术。深入理解不同循环模式的特点、适用条件及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是设计、选用、安装和维护高效、可靠、长寿命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科学基础。根据安装环境、气候条件、用水需求和经济预算,选择最匹配的循环方式,是实现太阳能高效利用的关键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