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Z370和Z390芯片组主板作为英特尔第八代、第九代酷睿处理器的核心搭档,均定位于高性能、可超频的发烧级桌面平台。两者共享LGA 1151 v2插槽、双通道DDR4内存支持等基础架构,物理布局和接口相似度极高,常被消费者视为可互换产品。然而,深入探究其技术规格、特性支持与市场定位,两者存在清晰且影响用户体验的代际差异,主要体现在核心功能集成度、现代接口支持和处理器兼容优化三个方面。
一、 芯片组核心功能集成度差异:原生支持是关键分水岭 这是Z390相对于Z370最显著和决定性的优势,源于其更新的技术规格。Z390芯片组最大的提升在于其原生整合了Z370所不具备的两项关键现代技术:
1.
原生USB 3.1 Gen2接口支持: Z390芯片组直接提供了最多6个原生USB 3.1 Gen2接口(传输速率10Gbps)。相比之下,Z370芯片组仅原生支持USB 3.1 Gen1(速率5Gbps)。如果Z370主板需要提供USB 3.1 Gen2接口(通常为Type-C形态),则必须通过板载第三方控制器芯片(如祥硕Asmedia ASM3142)来实现。这不仅增加了主板设计和物料成本,更重要的是会占用主板宝贵的PCIe通道资源(通常占用4条PCIe 2.0通道),可能导致其他扩展设备(如额外的M.2固态硬盘或独立网卡)的可用通道减少,并可能带来潜在的驱动兼容性问题或性能损耗。Z390的原生支持则更高效、更稳定,且不额外占用处理器提供的PCIe通道。
2.
集成英特尔无线网络技术(Intel CNVi): Z390芯片组原生集成了符合802.11ac Wave2标准的无线网络控制器(MAC层)。主板制造商(OEM)只需在板上添加一个兼容的英特尔射频模块(如9560AC、9462AC)和天线,即可轻松实现高速无线网络(Wi-Fi)和蓝牙5.0功能。而Z370芯片组完全不包含任何原生Wi-Fi功能模块。如果Z370主板要提供Wi-Fi,必须采用独立的第三方Wi-Fi+蓝牙组合模块(通常基于博通Broadcom或瑞昱Realtek方案),通过USB或PCIe接口连接,其成本、功耗和集成度均不如CNVi方案先进便捷。
二、 扩展能力与协议支持细微提升 除了核心集成功能,Z390在扩展总线管理和能源效率方面也略有优化:
1.
PCIe通道分配灵活性: Z390芯片组提供的PCIe通道总数(24条,均为PCIe 3.0)与Z370保持一致。然而,Z390在通道的调度和管理逻辑上进行了细微优化,旨在更灵活地支持多设备配置。虽然实际可用通道数没有增加,但在连接多个高速设备(如多个NVMe固态硬盘)时,Z390平台可能有更合理的分配机制(具体实现也高度依赖主板厂商的设计)。
2.
千兆位以太网整合增强: Z390芯片组通常集成了更现代的英特尔i219-v千兆位以太网控制器,相比Z370常用的i219-v或更旧的方案(如i211-at),在能源效率和某些低延迟技术(如集成I/O的AT-PHY)支持上略有改进。不过,网络性能的瓶颈更多在于物理线路和路由器,芯片组层面的这点提升在日常使用中感知不强。
3.
SD卡读卡器支持: Z390在规范层面增加了对SDXC 3.0(UHS-II)读卡器的原生支持,但这通常需要主板额外添加第三方控制器芯片才能实现高速度,并非所有Z390主板都配备高速读卡器。
三、 处理器兼容性与供电设计侧重 1.
原生支持第九代酷睿处理器: 虽然通过主板厂商发布新版BIOS,Z370主板也能支持第九代酷睿处理器(包括i9-9900K/KF、i7-9700K/KF等),但Z390芯片组从诞生之初就是英特尔官方定位支持第九代处理器的“原配搭档”。尤其对于功耗和电流需求极高的处理器(如8核16线程的i9-9900K),主板制造商在设计Z390主板时普遍更加强调其供电能力。
2.
强化供电与散热趋势: 由于第九代处理器的峰值功耗显著高于大部分第八代处理器,市场上主流的Z390主板(尤其在中高端型号上),其供电电路(VRM)相数普遍比同价位的Z370主板更多,使用的功率元件(如DrMOS、SiC623等)规格更高,散热片设计也更庞大高效,以应对长时间高负载运行和极限超频时产生的巨大热量,确保系统稳定性。而早期推出的Z370主板,即便部分高端型号供电也很强,但整体设计目标更多是服务于第八代处理器。当然,顶级Z370主板(如ROG MAXIMUS X系列)的供电能力依然十分强悍,足以应对第九代处理器。
四、 选购决策考量因素 综合以上区别,用户在Z370与Z390之间做选择时,应重点考虑:
1.
目标处理器: 若明确选择第九代酷睿i9或带K后缀的i7(如9900K/9700K),强烈建议优先考虑Z390。Z390主板在供电设计和BIOS优化上更匹配这些高功耗芯片,能更好地释放其性能潜力,尤其在进行超频时稳定性更有保障。若选择第八代酷睿(如8700K/8600K)或第九代非K处理器(如9400F),Z370在满足基础需求和性价比方面仍有优势(但需确认主板BIOS版本已支持目标CPU)。
2.
对高速接口的需求: 若需要便捷、稳定且不占用额外资源的高速USB 3.1 Gen2接口(特别是Type-C),Z390的原生支持是更理想的选择。同样,对于希望主板自带高速Wi-Fi和蓝牙5.0的用户,Z390搭配CNVi的方案更简洁高效。若对USB 3.1 Gen2速度无感(常见设备如移动硬盘、U盘尚未普及此速率),且习惯使用有线网络或已有USB无线网卡,则Z370完全能满足基本需求。
3.
预算与功能权衡: 随着Z390成为市场主流,Z370新主板供应减少且价格优势逐渐缩小。但在二手市场或清库存阶段,Z370可能具备明显的价格吸引力。用户需权衡原生新特性带来的便利性与成本之间的平衡。
4.
具体主板型号对比: 不能仅凭芯片组论英雄。一款供电扎实、散热优秀、功能丰富的顶级Z370主板(如华硕ROG MAXIMUS X HERO),其综合表现可能远超一款入门级或设计平庸的Z390主板。在选定芯片组级别后,仍需仔细比较具体型号的供电规格(核心相数、元件用料)、散热设计、接口数量与布局(尤其是M.2接口数量及是否共享通道)、网络方案(有线网卡型号、是否附带Wi-Fi及方案)、音频方案、附加功能(如板载按钮、Debug灯)以及用户评价。
总结: Z390并非Z370的简单马甲,它代表了英特尔300系芯片组更成熟、功能更集成的最终形态。其原生USB 3.1 Gen2和集成Wi-Fi(CNVi)的支持,以及对第九代处理器(尤其是高性能型号)的优化匹配,是相对于Z370的核心价值所在。Z370作为300系列的首发平台,虽然在兼容性上通过后期BIOS更新支持了第九代处理器,但其功能集成度已显不足。对于新装机用户,特别是追求最新技术和接口、打算使用高性能第九代处理器或重视无线连接的用户,Z390是更契合时代需求的选择。而对于预算有限、目标处理器为第八代酷睿或非K第九代处理器、且不依赖原生高速USB和无线网络的用户,Z370凭借可能存在的价格优势,依然是一个务实可行的方案,但需更注意主板本身的供电能力是否足够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