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空调系统分类是深入理解这一复杂技术领域的关键切入点。通过科学分类,可以揭示不同类型系统的内在工作原理、结构特点、适用条件以及优劣特性,从而为建筑环境的规划、设计、选型和运维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以下从多个核心维度对中央空调系统进行详细划分与阐述。
一、 核心分类维度:系统输送介质 系统如何将冷量或热量从中央机房传递到需要调节的空间,是区分系统类型的根本依据,主要形成三大类:
1. 全水系统:这类系统的显著特点是利用水(冷冻水用于制冷,热水或常温水用于供热)作为能量输配的“载体”。系统的核心在于
中央冷热源站房,这里集中安装了制备冷冻水或热水的关键设备,如:
冷水机组:根据驱动能源和压缩方式不同,包含电驱动的活塞式(小型)、螺杆式(中小型)、离心式(大中型)压缩机组,以及利用热能驱动的吸收式(如溴化锂)冷水机组。
热源设备:如燃油/燃气锅炉、电锅炉、水源/地源热泵机组等,用于制备热水。制备好的冷水(通常7°C供/12°C回)或热水(通常60°C供/50°C回或更低温度)由
循环水泵驱动,通过庞大的
管网系统(供回水管道、阀门、保温层)输送到建筑各个区域的
末端空气处理装置。常见的末端形式有:
风机盘管机组:安装在房间吊顶内、窗台下或立式放置,内部有换热盘管和风机,空气在风机作用下强制流过盘管被冷却或加热后送入室内。
空气处理机组:体积更大,通常服务于一个区域或多个房间(如商场、展厅、整层办公区)。新风与回风在此混合,经过过滤、换热盘管(冷却/加热)、加湿/除湿等深度处理后,通过风管送到各送风口。全水系统的优势在于机房集中管理维护方便、水输送能耗相对较低、室内末端运行噪音可控、区域温控灵活、管道占用空间相对较小。其局限性在于需要设置大型机房、水质管理要求严格(防腐、防垢、防藻)、存在冻裂风险(寒冷地区需防冻液)以及温湿度控制精度稍逊于全空气系统。
2. 制冷剂系统(多联机系统/变制冷剂流量系统):这类系统摒弃了水介质,直接将
气液两相的制冷剂作为能量输配载体。其核心是
室外主机(一台或多台,包含压缩机、冷凝器等),它根据建筑内各个区域实时的冷热需求,动态调节压缩机的转速和制冷剂的流量。气态和液态的混合制冷剂通过精心设计的
制冷剂管道网络(包括分歧管等组件)输送到各个
室内末端机(如风管送风式、壁挂式、落地式、嵌入式、天花卡式等)。在室内机中,制冷剂直接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制冷时液态制冷剂蒸发吸热;制热时气态制冷剂冷凝放热。交换后的制冷剂再流回室外主机完成循环。该系统的突出优势在于
极高的节能性(按需输出,变频控制)、
灵活的设计安装(适用于改造、分层分户控制)、
节省空间(无大型机房、无冷却塔/锅炉房,管道细小)和
独立控制性好。其挑战在于
初投资较高、制冷剂管道
长度和高差有限制、对
安装工艺要求极高(关系能效和可靠性)、以及
长距离输送制冷剂效率衰减。在大型建筑中,常采用多套独立系统分区设置。
3. 全空气系统:这是最传统也是能量传递最“直接”的方式。系统通过
庞大的风管网络输送
经过集中处理的空气来承担建筑的全部冷热负荷和湿负荷。核心设备是大型的
组合式空气处理机组(或集中空调箱),通常安装在专用空调机房或屋顶。室外新风与室内回风在此按预设比例混合,然后依次经过过滤段(去除尘埃)、冷却/加热盘管段(接触冷冻水/热水或直接接触制冷剂)、加湿段(冬季必要时)、风机段(提供克服风管阻力的动力)。处理好的空气(达到设定的温度、湿度、洁净度)被加压送入送风管道,通过散流器、喷口、百叶等
送风口均匀分布到各个房间。房间内的空气则通过
回风口和
回风管道(或利用吊顶空间、门缝作为回风通道)被抽回空气处理机组,部分排出室外(排风),部分与新风混合再次处理。全空气系统的核心优势在于
强大的空气处理能力(温湿度控制精确、空气过滤净化效果好、可实现全新风运行)、
无室内末端运行噪音和水患风险、
集中管理维护便利。其显著缺点是
风管占用建筑空间巨大(层高要求高)、
风机能耗高(长距离输送空气阻力大)、
区域调节能力受限(需依赖变风量末端或分区设置)、以及
不同房间存在交叉污染可能(需考虑分区隔离)。常见于大型公共建筑如机场、剧院、体育馆、大型商场。
二、 关键分类维度:冷热源形式 冷热源是中央空调系统的“心脏”,为整个系统提供冷量和热量。根据一次能源和转化方式的不同,主要分为:
1. 电动压缩式制冷机组:利用电能驱动压缩机完成制冷循环,是应用最广泛的冷源形式。根据压缩机类型进一步细分:
离心式冷水机组:适用于大型建筑(数百冷吨以上),单机制冷量大,效率高,部分负荷性能好,运行平稳。
螺杆式冷水机组:适用于中大型建筑,容量范围广,结构紧凑,可靠性高,对变工况适应性强,有单螺杆和双螺杆之分。
涡旋式冷水机组:适用于中小型建筑,结构简单,噪音低,运行可靠,效率较高。
活塞式冷水机组:适用于小型建筑或备用,容量小,效率相对较低,振动噪音较大,应用逐渐减少。
冷却方式上,上述冷水机组又可分为
水冷式(需配套冷却塔和冷却水泵,效率更高)和
风冷式(通过风冷冷凝器散热,安装简便,但效率较低且受环境温度影响大)。
2. 吸收式制冷机组:利用热能(蒸汽、热水、燃气、燃油等的燃烧热或废热)作为驱动能源,主要采用水-溴化锂溶液作为工作介质。常见类型有:
蒸汽型/热水型:利用外部提供的蒸汽或高温热水驱动。
直燃型:在机组内直接燃烧天然气、柴油等燃料产生热能驱动。其最大优势是能利用廉价热能、废热或可再生能源,
节省电能消耗(主要耗电在溶液泵和真空泵),在电价高或有余热废热可利用的场合经济性好,运行噪音低。缺点是效率通常低于电动压缩式(一次能源利用率需综合比较)、体积重量大、需要抽真空维护、且冷水出水温度一般较高(影响除湿能力)。
3. 热泵系统:这是一种可同时提供冷量和热量的高效系统,核心原理是“热量搬运”。
空气源热泵:从室外空气中提取热量(冬季供热)或排放热量(夏季制冷)。安装使用最方便,但性能受室外气温影响显著(严寒地区供热效率低,酷暑地区制冷效率降),需考虑除霜问题。
水源热泵:利用地表水(江河湖海)、地下水或处理后的生活废水作为热源/热汇。水体温度相对稳定,效率高于空气源,但受水资源条件限制,需解决取水、回灌和水处理问题。
地源热泵(土壤源热泵):通过垂直或水平埋设在地下的换热管(地埋管),与大地土壤进行热交换。大地温度极其稳定,系统效率最高,运行费用低且环保。但初投资高,钻井埋管工程量大,需考虑地质条件和土地面积。通常采用闭式循环水系统连接地埋管和热泵主机。
4. 锅炉供热系统:作为传统热源,通过燃烧燃料(燃气、燃油、燃煤)或电加热来生产热水或蒸汽,用于采暖或提供生活热水。常与冷水机组配合使用(夏季制冷靠冷水机组,冬季采暖靠锅炉)。集中设置的区域锅炉房或接入城市热力管网是常见形式。
三、 重要分类维度:末端空气处理方式 末端设备是直接与室内环境交互的界面,其形式决定了空气调节的最终效果和用户的直接感受:
1. 全空气末端方式:这是全空气系统的必然选择。处理好的空气通过风管直接送达房间,回风通过回风管道集中处理。为了适应不同区域的不同负荷需求,常配备:
变风量系统:在送风支管上安装变风量末端箱,根据该区域温度传感器信号调节送入该区域的风量(通过调节风阀开度或改变风机转速),实现区域温度的精确控制,节能显著,但系统复杂,控制要求高。
定风量系统:送风量恒定,通过调节再热盘管(热水或电加热)对送风进行再加热以实现温度控制,控制简单但能耗较高。
2. 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这是水系统中最主流的末端形式组合。
风机盘管:负责处理所在房间或区域的
循环空气(大部分是室内回风),通过内部的冷水/热水盘管进行冷却或加热,由内置风机驱动空气循环。用户可通过三速开关或温控器调节其启停、风速和设定温度。优点是布置灵活、各区域独立控制、造价相对较低。
新风系统:负责引入、处理和输送满足人员健康需求的
室外新风。新风通常由小型新风机组(或大型空气处理机组的新风处理段)集中处理到接近室内设计状态(有时仅处理到低于室内露点温度进行除湿),然后通过独立的新风管道送入房间(通常直接送到风机盘管回风箱处与回风混合,或单独送入室内)。这种方式将处理室内显热负荷的任务(风机盘管)和处理湿负荷与新风负荷的任务(新风系统)进行了适当分离。
3. 制冷剂直接蒸发式室内机:这是制冷剂(多联机)系统的核心末端。形式极其多样:
风管送风式室内机:处理后的空气通过短风管和风口送入室内,可连接多个风口,适合隐藏安装。
壁挂式室内机:直接安装在墙上,送风角度可调,安装方便,成本低。
落地式/立柜式室内机:放置于地面,适用于空间较大的房间或无法吊顶的场所。
嵌入式(四面出风、两面出风)室内机:隐藏安装在吊顶内,气流分布均匀美观。
天花卡式室内机:面板露出吊顶,美观简洁。所有室内机均由制冷剂管道直接连接室外主机,实现快速高效的制冷/制热响应和独立精确的温度控制。
4. 辐射末端系统:这是一种新兴且舒适的末端形式,主要承担室内的显热负荷(温度调节)。它通过辐射传热(冷辐射或热辐射)作为主要热交换方式。
辐射地板/辐射顶板:在建筑结构层(地板或天花板)内埋设循环水管或毛细管网。通过调节管内水温,使大面积辐射表面温度略低于或高于室内设计温度,以辐射方式传递热量,营造温度均匀稳定、无吹风感的舒适环境。
辐射墙板:原理类似,安装在墙面。由于辐射末端无法有效处理湿负荷和提供新风,因此必须配套独立的
新风除湿系统(通常采用深度除湿的新风处理机组)。该系统对水温控制精度要求高,防止结露是关键挑战,尤其在高湿地区。
四、 其他辅助分类维度 按系统大小与集中度:可分为集中式系统(大型机房服务整栋或区域建筑)、半集中式系统(集中冷热源+分散末端处理,如风机盘管+新风)、分散式系统(独立冷热源单元,如小型风冷热泵单元服务独立空间)。
按空气调节精度:可分为舒适性空调(满足人体舒适需求,温湿度控制精度要求较宽)和工艺性/恒温恒湿空调(满足特定工艺或实验需求,对温度、湿度、洁净度、气流组织控制精度要求极高)。
按使用功能:如酒店空调、医院净化空调、数据中心精密空调、工业厂房空调等,各有特殊设计要求。 综上所述,中央空调系统的分类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分析框架。“输送介质”定义了系统的基本架构,“冷热源形式”决定了其能源效率和可持续性,“末端处理方式”则直接影响室内环境品质和用户体验。在实际工程中,需要根据建筑类型、规模、功能需求、当地气象条件、能源价格、环保要求、业主预算和运维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比较不同类别系统的特点和适用性,才能选择出最匹配、最高效、最经济的中央空调系统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