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针式打印机从后面进纸进行连续打印,是一项涉及硬件准备、物理操作与软件配置的系统性工作。此模式主要依赖打印机后部专门设计的连续纸处理机构(如链轮式拖纸器)来牵引纸张,配合穿孔连续打印纸(如折叠纸或卷筒纸),达成不间断、自动换行的批量输出目标。下面将进行详细的分类阐述:
一、 前期准备与设备检查 1.1 确认打印机硬件支持 并非所有针式打印机都支持后部连续进纸。用户需仔细查看打印机后部结构:
后盖设计: 通常有一个可完全打开或部分开启的后盖。
进纸机构识别: 后盖内应清晰可见一组或两组带有金属齿针的圆形链轮(拖纸器),它们通常安装在一个可左右滑动的金属杆上,有时被可移动的卡夹固定。链轮用于卡住连续纸两侧的孔位。
进纸通道选择器: 打印机侧面或内部可能有一个拨杆或旋钮,用于在“前进纸”(单页纸)、“后进纸”(连续纸)或“底部进纸”等模式间切换。必须确保其处于“后进纸”或“连续纸”位置。
压纸/导纸装置: 观察是否有可升降的压纸杆、可调节的导纸板或塑料挡片,用于引导纸张在打印头下方水平行进。
1.2 准备连续打印纸张 连续纸是此模式的核心耗材,主要有两种形式:
折叠式穿孔打印纸(链式纸): 最常见的类型,纸张两侧预打有等距的圆形或椭圆形孔位(链孔),宽度有多种标准规格(如80列、132列等,对应不同有效打印宽度)。每页之间有穿孔线便于撕下。选择纸张时,宽度必须小于打印机允许的最大连续纸宽度,且两侧孔距需与打印机拖纸器的齿距匹配。
卷筒纸: 部分打印机也支持后部安装卷筒纸,同样需要在纸的两侧或一端有孔位供链轮牵引。 操作前,请按需平整展开折叠纸,或正确安装卷筒纸芯轴。
二、 关键硬件设置步骤(物理操作) 2.1 开启并准备后部进纸通道 关闭打印机电源。
完全打开打印机后盖。清除通道内任何异物。
设置进纸模式: 找到并拨动进纸通道选择旋钮/拨杆至清晰的 “Continuous Paper”, “Rear Tractor”, “Rear Feed”, “链轮送纸” 或类似标识的位置。
调整拖纸器(链轮): 松开固定拖纸器卡夹的锁扣(通常通过向外扳动卡夹末端或松开固定旋钮实现)。
根据纸张宽度,将左右两个拖纸器沿着滑杆向两侧滑动,使它们之间的距离略大于纸张宽度(通常内侧齿对准纸张外侧孔的内边缘)。
确保左右拖纸器位置对称且固定牢靠后,重新锁紧卡夹。
放下压纸装置: 如果打印机有可升降的压纸杆(通常在打印头前方),将其降下至“连续纸”档位(如有标识),或确保其不妨碍纸张水平通过。
2.2 正确装载连续纸张 双手捏住纸张(折叠纸取首页顶部区域),让纸张自然下垂。
从打印机后部开口,将纸张前端(无撕离线的一端)水平送入。
齿孔与链轮对齐: 这是最关键一步!仔细将纸张两侧的孔位分别套在左右拖纸器的金属齿针上。确保纸张边缘的孔与链轮的齿完全啮合,无错位、无滑脱。可能需要轻轻抬起链轮或调整纸张位置。
手动旋转拖纸器上的旋钮(如有),或使用打印机的“进纸”按钮(通电后),将纸张沿通道向前平稳牵引一小段距离(约5-10厘米),直至纸张前端从打印机前部出纸口伸出,且纸张平铺在打印头下方的胶辊上。
确认纸张位置: 检查纸张在打印头下方是否平整无褶皱,左右两侧受力均匀,无偏斜。必要时微调拖纸器位置。
关闭后盖(部分型号允许在打印时关闭或半开)。
三、 软件与驱动程序设置 3.1 操作系统级打印首选项设置 硬件就绪后,必须在电脑端告知打印机纸张来源:
打开操作系统的“控制面板”或“系统设置” -> “打印机和扫描仪”或“设备和打印机”。
找到并右键点击目标针式打印机图标,选择“打印首选项”或“属性”(有时需进入“首选项”)。
设置纸张来源: 在“纸张来源”、“进纸方式”、“纸张输入”等选项卡/下拉菜单中,务必选择“后部进纸器”、“后部送纸”、“链轮送纸”、“连续纸”、“Tractor Feed (Rear)” 等明确表示后部连续进纸的选项。避免选择“自动选择”、“默认纸盒”、“前部送纸”等。
设置纸张尺寸: 有效打印区域: 连续纸的“页”概念是连续的,但打印机驱动程序需要知道每“页”内容对应的物理尺寸(如高度),以及打印区域的有效宽度(列数)。
自定义尺寸: 选择“自定义纸张尺寸”或“用户自定义”。输入纸张名称(如“连续纸241mm”),测量并输入纸张的“宽度”(即连续纸的物理宽度,对应两侧孔距外边缘)和“高度”(通常指单页撕下后预期的物理高度,如241毫米或279.4毫米,或根据实际需求设定)。
选择标准尺寸: 如果打印机驱动预设有匹配你的连续纸规格的尺寸(如“Continuous 9.5x11 in.” 或 “A4 Continuous”),可直接选用。
3.2 应用程序打印设置 在具体的软件(如Word、Excel、财务软件、ERP系统)中打印时:
打开软件内部的“打印”对话框。
确认选择正确的打印机名称。
点击“打印机属性”、“首选项”或“页面设置”。
核对来源与尺寸: 再次确认“纸张来源”已设置为后部连续进纸,并且“纸张尺寸”选择与操作系统首选项中定义的自定义尺寸或标准连续纸尺寸一致。
页边距调整: 由于连续纸有预穿孔和撕离线,可能需要根据纸张实际布局调整软件中的页边距(特别是顶部和底部),确保文字打印在有效区域内,避开孔位和撕离线。有时打印机驱动中也有相关偏移设置。
四、 执行打印与调整优化 4.1 测试打印与定位校准 首次设置或更换纸张后,务必进行测试打印:
打印一份包含顶部、底部内容的测试页(可用记事本输入几行文本)。
检查定位: 查看打印内容的起始位置是否在纸张顶部期望的位置(避免打印到撕离线或太靠上/靠下)。检查左右是否居中。
调整页首位置: 机械调整(微调): 许多针打后部拖纸器附近有刻度旋钮(称为“页顶位置调节”或“TOP-OF-FORM”)。根据测试页偏移情况,参照刻度标识,手动微量旋转该旋钮(通常顺时针/逆时针代表向上/向下移动打印起点)。
软件调整: 在打印机驱动程序的“高级设置”、“布局”或“设备设置”选项卡中,可能提供“垂直偏移量”、“页顶偏移”等参数,可用毫米或英寸为单位进行微调。
4.2 开始连续打印 定位准确后,即可发送实际打印任务。打印过程中,拖纸器链轮会匀速旋转,精确牵引纸张前进,打印头逐行打印。纸张会从前方连续输出。当打印内容到达预设的“页尾”位置时,打印机会自动走纸到下一页的页首位置(通过软件中设置的纸张高度判断)。
4.3 撕纸与换纸 打印完成后:
沿着纸张的横向穿孔线(页缝)撕下打印好的部分。
需要更换新纸时,确保新纸与旧纸规格一致。通过进纸按钮或旋钮将剩余纸张完全退出,或直接拉出剩余纸头,然后按照装载步骤装入新纸张。
五、 常见问题排查与维护要点 5.1 纸张不进纸/卡纸 进纸模式错误: 未切换到后进纸模式(检查选择拨杆)。
拖纸器未固定/位置错误: 卡夹未锁紧或两侧链轮距离不对,齿孔未对齐。重新对齐固定。
纸张问题: 孔位破损、纸张受潮粘黏、或前端不平整。更换合格纸张。
通道堵塞/摩擦过大: 清理通道杂物,检查导纸板是否变形。
5.2 打印内容偏移/歪斜 页顶位置未校准: 执行测试打印并微调“TOP-OF-FORM”旋钮或软件偏移。
拖纸器不对称: 左右拖纸器位置不一致导致纸张斜行。重新调整对称。
纸张质量差: 孔位不准或纸张厚薄不均。更换纸张。
单边链轮打滑: 检查齿针是否磨损或纸张孔位撕裂。
5.3 噪音异常/打印模糊 针头磨损/色带问题: 连续打印负荷大,注意及时更换磨损色带盒。打印模糊首先检查色带是否耗尽或老化。
链轮阻力大: 链轮齿间或滑杆积有纸屑灰尘。断电后清理。
5.4 软件设置失效 驱动冲突/错误: 确保安装的是该打印机型号的最新官方驱动,而非系统通用驱动。卸载重装驱动。
软件覆盖设置: 应用程序自身的打印设置可能覆盖了系统首选项。在应用打印对话框内再次确认来源和尺寸。
默认打印机/纸张设置: 检查系统默认打印机是否选对,其默认纸张设置是否正确。
六、 适用场景与优势总结 针打后进纸连续打印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其:
无人值守的高效率: 一次性装载大量纸张(整箱折叠纸或大卷筒),实现长时间、大批量无人干预打印,显著提升财务月结、生产报表、物流面单等场景的效率。
成本效益: 连续穿孔纸通常单位成本低于单页纸,且省去频繁换纸的人工。
内容保障与便利性: 确保多联复写效果(如压感纸),打印内容物理连续不断页,便于按页撕下整理装订,特别符合会计凭证、业务单据的完整性要求。
稳定性与耐用性: 链轮牵引相比摩擦进纸更精准、不易打滑,尤其适合厚纸或多层复写打印。 熟练掌握从硬件识别、纸张装载、机械微调到软件配置的全过程,是充分发挥针式打印机后进纸连续打印效能的关键。遇到问题时,按上述步骤逐步排查,通常能有效解决。